而且她上輩子,父母是南方人,雖然一直生活在北方,但是卻是南方的飲食習慣,而且相比於每年下幾個月大雪的北方,她更喜歡四季如春的南方。
查完自己的下鄉地址,她便拿出趙希語的戶口活頁,和工作人員說家裡姐姐也要下鄉,而且喜歡西北的遼闊天地,讓她幫報一下名。
趙希語不是喜歡搶彆人的東西,把彆人當墊腳石嗎,這樣的人就應該去艱苦的地方改造一下。
同樣生而為人,她就嬌生慣養,彆人就活該下鄉吃苦,撒幾下嬌,就剝奪了原主的一切。
如果是父母願意寵著她,有條件嬌慣著也就算了,但是趙父趙母無能,卻要犧牲趙園園的利益來寵著她,這讓現代來的趙園園難以接受。
都是第一次做人,她又不是趙希語父母,憑什麼讓著她啊。
工作人員雖然有點不相信她的話,但是他們下鄉任務重,而且趙園園也拿了戶口來,完全符合流程。
她也就給寫下了,好巧不巧,趙希語半個月後下鄉,而工作人員會提前三天上門督促下鄉人員準備好下鄉工作。
等趙希語接到下鄉通知的時候,趙園園都已經下鄉了,他們再憤怒卻也拿她沒辦法。
這個時間差,足夠她做很多事了。
而且去西北因為條件艱苦,光報名就有100塊的下鄉補貼,拿了趙希語去西北的下鄉補貼。
就緊趕慢趕的趕在工廠下班前,去找了之前幫她進日用品工廠的領導。
向他說明了情況。
那個領導也就是姚愛黨,看著麵前乖巧懂事的女孩子,也不知道她的父母怎麼這麼狠心,讓她一個女孩子下鄉吃苦。
知青下鄉,剛開始,一大批有誌青年還積極主動的報名下鄉,認為以自己的學識,定能在廣闊農村闖出一片天地來。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一批批下鄉知青的回城探親。
大部分人才明白,下鄉並不是那麼好下的。
在這個通信極不發達的年代,祖國地大物博,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每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生產條件,風俗習慣,生活條件都不一樣。
而且知青下鄉,說好的是去幫助農村建設,其實隻是為了緩解城市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
農村也沒有什麼好的工作給知青做。
知青下鄉隻能跟著當地人一起下地。
平時在城裡嬌生慣養的知青,如何吃得了這份苦。
再加上,自己勞作的成果,都不足以裹腹,時間久了,除了家裡有能力,經常給寄點錢票的。
其他大部分人都餓得又黑又瘦。
再加上,大部分下鄉的,都是家裡沒能力找工作或者不受寵的,自然沒能力幫他們很多。
時間久了,很多人都絕望了。
隻能在農村安家,基本上把自己的後半輩子都定在鄉下了。
姚愛黨沉吟了一會兒才說,“趙園園同誌,這個工作是你自己考上的,算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