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到,又是多了一道菜。
雖然自留地裡種的菜不少。
但是沒有人會嫌食物多。
而且也就趙園園她們新來的覺得自留地裡種的品種挺多的,夠吃了。
但是周蘭她們在這裡生活幾年了,早就吃膩了,而且菜裡油水少,就更容易吃膩了。
所以平時挖點野菜,找點木耳來換換口味也挺好的。
而且乾木耳挺能賣得上價的。
曬乾拿到集市上去,不論是賣給城裡人,還是偷偷的賣給混進來收購東西的黑市的人。
都是緊俏貨。
畢竟木耳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種植,產量稀少不說,而且乾木耳還極易保存,買回去放水裡泡一下,又像是生的一樣。
當冬天沒什麼菜了,簡直是佳肴。
背完柴火回去,又到了上工的時候,雖然還是很熱,但是還好,玉米葉上的水基本上被曬乾了,不用被兜頭澆一臉了。
上完工,為了囤柴。
趙園園又和知青點的人上山去找柴火。
在找柴火的時候,又遇到木耳,想著時間還有點充裕,便散開找了起來。
在找木耳的途中,趙園園和周蘭挨得比較近,走著走著,便遇到一片小竹林。
裡麵的竹子小小的。
最大的大概隻有大拇指粗。
裡麵冒出許多大大小小的筍。
周蘭一見到,就直接上手快狠準的幾秒一根。
下鄉這麼些天了。
趙園園也反應過來了,雖然不知道這是什麼筍,但是看周蘭的反應該能吃。
於是也快速的摘了起來,至於怎麼吃,先摘了再說,之後再問。
很快,這片差不多占地有他們兩個房間大小的竹林裡的筍就被她們摘完了。
她們每個人摘了一小捆,帶筍殼起碼有六七斤這樣。
再加上她們找的已經覆滿背簍底部也差不多有三四斤的木耳,這一趟收獲不少。
摘完,趙園園問道,“周知青,這是什麼筍,好吃嗎?”
看著她摘的那一小捆,周蘭笑著調侃道,“不知道是什麼筍,你還摘了這麼多,手速和我這個老手都差不多了。”
趙園園笑笑說道,“下鄉這段時間和你們學的,隻要是你們願意摘的,不是能吃的,就是能用的。”
“反正又是野生的,就算最後不能吃也沒事。”
“也是,想我當初剛來下鄉的時候,也是呆頭呆腦的。”
“山上的東西,大多數都不認識,也不敢亂摘。”
“這個竹筍當地叫金竹筍,剝皮後直接焯水煮熟,不放油鹽也挺好吃的。”
“嫩嫩的,脆脆的,不放油鹽,原滋原味的還有點清甜。”
“當初我剛下鄉,和幾個嬸子上山遇到一片金竹林,傻傻的怔在原地不會摘。”
“後麵她們快摘完了,一個嬸子好心提醒我,我才摘了一點。”
“後麵煮了吃,感覺挺好吃的,想到當時自己怔住的時候,少摘了好多,頓時感覺自己錯過了好多。”
周蘭一邊給趙園園介紹這個竹筍,一邊回憶起當初剛下鄉的時候的事,說著說著,她自己都快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