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園園好奇道,“嬸子,你怎麼挖這麼多,吃得完嗎?”
“我家人多,要吃的菜也多,而且這葉子泡湯了折得多,泡完湯就沒多少了。”
“要多挖一點,而且快過季了,之後想吃要等到明年開春了。”
聽她這麼說,趙園園也不能閒著,吭哧吭哧的又掐了大概有之前的兩份的樣子。
摘完後,她們就去找了一捆柴火,找完柴火快回到家的時候,天色已經有點擦黑。
不過路上並不顯得寂寥,路上都是背著柴火,趁夜色而歸的人。
回到知青點,趙園園先炒了個番茄炒雞蛋。
然後照著燈把折耳根洗好後,起鍋燒油湯,等湯開了把折耳根放開去燙了幾下就倒到碗裡。
本來放的時候,看著差不多有三碗的折耳根,開湯一燙,直接差不多消失了三分之二。
但是湯還有點多,她分了兩個碗裝。
如果在現代,一點油湯,倒了就倒了,但是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人連油湯都喝不上,裡麵還加了鹽和味精調味,倒了簡直是暴殄天物,這麼浪費,被人舉報的話,嚴重一點被批鬥都有可能。
所以趙園園隻能萬事小心,做什麼事都儘量不出格,儘量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
這個時代雖然有些和她所處的那個時空的七十年代有點不一樣。
但是大致的曆史走向是一樣的。
她以前曆史學得挺好的,學到這個時代的時候有點感興趣,也找了一些關於六七十年代的傷痛反思文學看過。
知道這個時代大家都挺不容易的,但是她隻是一個普通人,無法改變整個曆史的發展。
能顧好自己就不錯了。
畢竟很多可以堪稱一手遮天的大人物都消沉於時代的巨輪下。
弄好菜,盛了一碗飯,然後先夾了一根折耳根嘗了一下,嗯,酸鹹爽口,還有點翠爽,挺好吃的。
又喝了一口湯,嗯,也鹹酸鹹酸的,很開胃,挺好喝的。
折耳根也是一道可以列入她食譜的菜,等有空了,可以挖一點根種在空間裡,以後就可以想吃就吃了,不用受季節的限製了。
確定自己能接受,且好吃後,她就直接把所有的菜和湯混在一起,然後像喝稀飯一樣吃了起來。
雖然這麼看著賣相有點不好。
但是雜糧飯尤其是高粱和玉米麵沒有什麼味道,和米飯和在一起,完全吃不出米飯的味道。
隻有粗糧乾巴無味的感覺,如果像吃大米飯那樣乾吃,總能給人吃出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
配著湯泡著吃還好一點,湯裡的鹹酸味給雜糧飯泡透,再配著菜,終於不是那麼難以下咽。
所以很多時候趙園園做菜都喜歡做一個有湯的,然後把飯菜混合在一起,這樣好吃多了。
晚飯有兩個菜是開胃的帶酸味的菜,讓趙園園的胃口徹底打開,吃完飯,總覺得越吃越餓,還少點什麼。
收拾完進可空間,猛乾了一碗米飯加肉肚子裡麵的饑餓感才消失,她滿足的呼了一口氣。
去院子裡麵逛了逛消食,摘了個桃邊走邊吃。
到了外麵的田裡,大多數的菜都出苗了。
隻是可能是她種的方法不對,那些菜苗都密密麻麻的,看著很喜人,但是不知道長不長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