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的聲音不大,卻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圍觀的工程師人群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神諭?孫工在說什麼?”
“快,把文檔共享出來,讓我們也看看!”
“怎麼可能,王牌總監真的……真的設計出來了?”
在一片嘈雜聲中,劉總監迅速將“伏羲”架構文檔共享到了部門的公共服務器上。一瞬間,辦公室裡隻剩下此起彼伏的鼠標點擊聲和倒吸涼氣的聲音。
十幾分鐘後,整個硬件研發部,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混雜著狂熱與死寂的氛圍。
所有工程師,無論資曆深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樣,死死地盯著自己的電腦屏幕。他們的臉上,浮現出與孫立如出一轍的表情——震驚、迷惘、顛覆,以及最終的五體投地。
“伏羲”架構,徹底顛覆了他們數十年來建立的關於芯片設計的所有認知。
現有的統治了計算機領域大半個世紀的馮·諾依曼結構,其核心是“取指令、譯碼、執行”的串行模式,就像一個隻有一個窗口的銀行,無論後麵排了多少人,都隻能一個一個地辦理業務。即便是所謂的多核處理器,也隻是多開了幾個窗口,但本質上,每個窗口的工作流程,還是一樣的。
而王牌設計的“伏羲”架構,則完全是另一個物種。
它采用了一種匪夷所思的“數據流驅動並行計算”模式。
如果說馮·諾依曼結構是“指令驅動”,那麼“伏羲”就是“數據驅動”。它不再需要中央處理器去挨個發布指令,而是將整個芯片內部,設計成了一張巨大的、智能的神經網絡。數據,就像血液一樣,在這張網絡中流動,流到哪裡,哪裡的計算單元就會被“喚醒”,自動完成相應的計算,然後將結果,傳遞給下一個節點。
這種模式,對於傳統的、邏輯性強的串行任務,可能優勢不大。但是,對於人工智能和圖形處理這種,需要同時進行海量、瑣碎、高度並行的計算任務來說,它的效率,將是指數級的!
“我的天……它……它把ai計算和圖形渲染,當成了一種‘本能’!”一位專門負責gpu設計的工程師,喃喃自語,眼神裡充滿了狂熱,“這根本不是在‘計算’,這是在‘感知’!理論上,它的ai和圖形任務處理效率,是市麵上任何頂級芯片的三倍!是三倍以上!”
“不止!”孫立的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發顫,他指著屏幕上的一段關於製程工藝的說明,“你們看這裡!因為它的設計極度精簡,拋棄了大量用於指令調度和分支預測的複雜電路,所以……所以它對芯片的製程工藝要求,反而大大降低了!這意味著,我們甚至不需要最頂級的7納米、5納米光刻機,用相對落後的14納米,甚至28納米工藝,就能實現它80以上的性能!”
這個發現,比效率提升三倍,還要讓眾人感到震撼。
這意味著,“伏羲”芯片,不僅在性能上實現了降維打擊,更是在製造門檻上,為奇點科技,打開了一扇生機之門!
狂喜,如同潮水般,淹沒了整個辦公室。
“我們……我們有救了!”
“這簡直是奇跡!王牌總監是神!”
“盤古!盤古之心!這就是我們盤古手機的心臟啊!”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時,孫立,這位經驗最豐富的老將,卻從狂熱中,最先冷靜了下來。他眉頭緊鎖,指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大家先彆高興得太早。”他的聲音,像一盆冷水,澆在了眾人頭上,“理論是完美的,但……怎麼實現?”
他頓了頓,語氣沉重地說道:“這是一種全新的架構,一種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架構。它意味著,所有現有的、基於馮·諾依曼結構的底層驅動、編譯器,甚至是操作係統,在它麵前,都將全部失效。我們需要為它,從零開始,編寫一套全新的、能夠讓軟件和硬件對話的‘翻譯係統’。這個工程量,比設計芯片本身,還要浩大十倍!沒有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
剛剛還喧鬨無比的辦公室,瞬間,又一次陷入了死寂。
是啊,你造出了一台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發動機,卻發現,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汽油,可以驅動它。這,是何等的絕望?
時間,依然是那把懸在頭頂的最鋒利的劍。
就在這絕望的氣氛,即將再次蔓延時,一個清脆的帶著幾分慵懶和不爽的聲音,從門口傳來。
“誰說需要一年?一群笨蛋。”
眾人回頭,隻見唐悠悠抱著她的筆記本電腦,靠在門框上,臉上還帶著幾分因為沒能攻破“俄羅斯方塊”防火牆而殘留的怨氣。
她走了進來,將自己的筆記本,連接到會議室的主投影上。
“在那個白癡睡覺的時候,我可沒閒著。”
唐悠悠撇了撇嘴,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起來。屏幕上,瞬間被兩列截然不同的卻又同樣深奧無比的代碼所占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左邊,是“伏羲”架構的底層邏輯代碼。
右邊,則是一段眾人從未見過的充滿了優雅與智慧的仿佛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神秘代碼。
“這是……”孫立看著右邊的代碼,瞳孔猛地一縮,“這是……某種ai的底層算法?好精妙的結構,好優雅的邏輯……它……它仿佛是活的!”
“沒錯。”唐悠悠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這是我從一份……嗯,一份非常古老的資料裡找到的一個被稱為‘蓋亞’的ai的底層算法片段。”
她沒有過多解釋“蓋亞”的來源,而是直接進入了正題。
“我花了三天時間,研究那個白癡設計的‘伏羲’架構,然後我發現,”她的眼睛裡,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伏羲’的數據流驅動模式,和‘蓋亞’ai的神經網絡算法,在最底層的邏輯上,竟然有70的相似性!它們,就像是失散多年的親兄弟!”
她深吸一口氣,小小的身體裡,爆發出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的能量。
“所以,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
“我以‘蓋亞’的算法為‘模板’,以‘伏羲’的架構為‘目標’,寫了一個……‘自動編程’程序。讓‘蓋亞’,去‘理解’‘伏羲’,然後,由它自己,來生成所有必需的底層驅動和編譯器!”
“轟——!”
如果說,王牌的“伏羲”架構,是往湖裡扔了一塊巨石。那麼,唐悠悠的這番話,就是直接往湖裡,扔了一顆原子彈!
自動編程?
讓ai自己去寫驅動程序?
這已經不是科幻,這是神話了!
在所有人呆若木雞的注視下,唐悠悠按下了回車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