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家三口起了個大早,開始歸置物件。期間三大爺一家也過來幫忙,其實也沒啥好搬的。
正堂原本就是當客廳跟餐廳在用,桌椅板凳基本不用動。另一間原本是雜物間,一些農具啥的就留給三大爺家使用。
三大爺基本也是收莊稼的時候,拿來放放東西。
還有一輛三輪電瓶車,老媽準備騎去姥爺家,給他們用。一些七七八八的小東西都裝到三輪車上麵,一起拉過去。
期間老爸和三大爺一起去了村委會,簽了協議。村長作為見證人也簽了字,畫了押,還給蓋了村裡的公章。
中午一家人在家吃了最後一頓飯,準備去姥爺家。老爸老媽叫三大爺給他們一家三口拍了張照片,背景當然是這三間大瓦房。
雖然說以後每年休漁期這段時間裡,還能再回來住幾個月。但是畢竟第一次離家這麼久,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點點離彆的傷感。
姥爺家離的也不算近,差不多有個二十公裡左右。三個舅舅都在家務農,生活過的也一般。
不過以前家裡有點啥好東西,也經常往外甥家送,所以楊啟跟姥爺一家關係一直很好。
由於是提前打過電話,楊啟開著車帶著老媽趕到的時候,幾家人除了在外地打工的幾個表兄弟,其他人都在家裡等著他們。
楊啟打開後備箱,裡麵裝了不少煙,酒,水果,保健品,之類的東西。
幾個舅舅舅媽都是一番客氣,最後還是幫著楊啟把東西提進姥爺的正堂。
幾年不見,眾長輩圍著楊啟一頓噓寒問暖,俗話說得好:大孫子小兒子,老人家的命根子。
姥爺家兒女輩裡楊媽最大,順帶著楊啟也是所有孫子輩裡的老大。從小都是姥姥姥爺的心頭肉。
沒過多久,楊爸楊立民開著三輪車進來了。眾人也幫著把三輪車上的東西搬進家來,主要是一些吃的東西,家裡冷櫃和冰箱裡的存貨。
楊啟也發現了走廊角落裡的地籠。這應該是小舅的,姥爺姥姥跟小舅一起生活的。
“小舅你還在放地籠嗎?魚獲多不多?”楊啟問道。
“是啊!平時沒活乾的時候,就去放放地籠粘網啥的,改善改善夥食,多了就賣給飯店。”
小舅有點驕傲的說道,
“有時候能放到老鱉,自己吃了幾次,你姥爺舍不得,後來都拿去賣了,野生老鱉兩三百一斤呢。”
“小啟,我跟你說啊,有一次……”
得了,開始顯擺了,跟釣魚佬一個德行。
楊啟打斷小舅那嘚吧嘚的炫耀,把話題轉移一下。
“小舅,今天有沒有下籠子。”
“有啊!昨天下的,要不是在家等你們,我都去收籠子了。”小舅說道。
“走,我跟你一起去!”楊啟提議。
“好啊!走吧,我帶你去玩玩。”
兩人和眾人打了個招呼,騎著三輪車,往村東邊靠山腳的一個水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