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教師、學生、文化愛好者年齡1850歲),追求知識性內容。
?內容:曆史講壇、語言教學、書評、科技科普。
?定位:高雅、深度、教育導向,塑造“空中學堂”。
?廣告主類型:教育機構補習班、夜校)、文化產品書店、文具)、公益組織政府文化項目)
?利潤預期:年利潤約60萬港幣占總量17),依賴政府補貼及小眾廣告。
利潤估算依據:參考1973年香江商業電台年廣告總收入約為百萬港元級彆。
鄭碩計劃采用分眾運營,精準廣告投放,初期年利潤總和預估為340萬港幣。音質的絕對優勢、獨家黃金頻點的稀缺性。
以及他作為“先知”所提供的超越時代的內容策劃和人才組合,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
當鄭碩展開那張手繪的頻道規劃圖時,他特意在新聞資訊頻道f90.1)部分停留了更久。
“梁大狀,請看這裡。
新聞頻道,它不僅是盈利的來源,更是整個鳳凰品牌的‘公信力’支柱和未來跨媒體擴張的‘種子部隊’。”
他的手指點著“內容核心”欄目,“它的新聞,不能是簡單的摘編和轉譯。
必須要有自己的獨家報道、現場連線、深度調查。
尤其是深度調查和特寫報道,這些內容在廣播裡可能隻能呈現精華版。
但完整的采訪、豐富的細節、深度的分析,恰恰是未來報社版麵上最吸引人的‘硬通貨’。”
他目光銳利地看向梁振宇:“想象一下,電台的新聞快訊首先引爆一個熱點話題,引發全城關注。
緊接著,第二天的鳳凰報紙就推出詳儘的深度報道,提供背景、各方觀點和內幕消息。
這種聯動效應,產生的輿論影響力和對讀者的吸附力,是單一媒體無法比擬的。
我們現在為新聞頻道投入的資源,未來將通過報社獲得第二次價值變現,甚至第三次、第四次——優質內容還可以結集出版,或製作成紀錄片。
這個新聞團隊,將是我們最核心的資產之一。”
梁振宇一邊聽,一邊緩緩點頭,他已經完全跟上了鄭碩的思路,甚至開始從法律和商業結構上思考如何為未來的報業公司提前布局。
“如此一來,新聞部的成本就不能單純看作廣播運營成本,而應該視為整個集團未來媒體業務的核心研發與基礎設施投入。
這份藍圖的價值,需要重新評估…………其潛力,遠超我之前所想。”
梁振宇仔細地看著這張看似粗糙卻蘊含驚人能量的藍圖,內心的震撼無以複加。
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一個電台的規劃,而是一個基於精準市場細分和未來趨勢判斷的、覆蓋全社會的聲波媒體網絡!
四個頻點差異化定位之精準、受眾覆蓋之全麵、商業價值挖掘之深入。
徹底顛覆了他對廣播電台的傳統認知——它不再是單一的綜合台,而是一個集團軍!
喜歡重生1973:ai重構香江商業請大家收藏:()重生1973:ai重構香江商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