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搞了一輩子教育,見過太多打著“開發智力”幌子的產品,最後還不都是不了了之。
所以當他第一次翻看鄭碩團隊送來的那份厚厚的研究設想時,眉頭是皺著的,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麵,留下的全是懷疑。
但看著看著,他敲桌子的手指慢了下來,懷疑也逐漸開始逝去。
這份設想好像有點不一樣啊!
它沒有誇誇其談,而是紮紮實實地引用了不少認知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前沿理論。
比如提到了如何通過操作墨方這類具有固定旋轉規律的立體玩具,來可能刺激大腦前額葉的執行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和認知靈活性)。
實驗設計的框架也考慮得挺周全,包括怎麼分組、跟蹤多久、用什麼工具測量效果,都有一條清晰的邏輯線。
正是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勾起了林教授純粹的好奇心——“這東西,說不定是真有門道啊?”
既然決定要做,林建明和他的團隊就下了狠功夫,反正人家鄭老板說了,實驗的所有費用由他來負責。
他們從幾所合作小學裡,精挑細選了數百名年齡相仿、之前都沒怎麼接觸過墨方的孩子。
這些孩子被隨機分成了兩組,一組是“實驗組”,每人發了一個墨方,要求他們每天在固定時間練習和摸索;
另一組是“對照組”,他們的課餘時間則安排其他一些安靜的手工活動。
這個跟蹤研究持續了好幾個月,研究人員定期把這些孩子請到實驗室,用的測評方法在當時也算很先進了。
不僅僅是看他們能不能複原墨方,更重要的是通過一係列專門設計的圖形推理題比如看圖形找規律)、空間旋轉想象題比如想象一個方塊轉過來是什麼樣),以及一些需要步步推導的數學邏輯題,來仔細探查孩子們腦子裡的變化。
整個過程中,研究人員不僅記錄數據,也會觀察孩子們的神情——實驗組裡那些原本坐不住的孩子,到後來竟然能對著墨方眉頭緊鎖地琢磨上老半天,這份專注力的提升,是肉眼可見的。
幾個月後,當所有的數據都彙集到林建明的案頭時,結果確實讓人精神一振。
數據分析明白無誤地顯示,那些堅持玩墨方的孩子,在圖形推理和空間想象這類測試中的得分,進步幅度明顯比對照組大了一大截。
更讓林建明在意的是,不僅僅是這些“硬指標”,這些實驗組的孩子在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任務上,表現也穩定很多,仿佛小腦袋裡的“定力”確實被練出來了。
在研究團隊的觀察筆記裡,還記錄了一個挺打動人的小細節:
有個之前特彆調皮、上課總走神的小男孩,在堅持玩墨方一段時間後,不僅測試分數上來了。
有一次甚至在研究間隙,主動拉著研究員討論起他剛剛琢磨出的一個還原“新口訣”,那種眼睛裡閃著光的自信和條理,是之前很少見的。
在最終的研究報告裡,林建明寫下了他的核心分析,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孩子們在操作墨方時,不斷地識彆顏色區塊的分布圖形模式識彆),心裡默算著先轉哪麵、再調哪裡的步驟步驟規劃),同時眼睛看著、小手轉動著手眼協調),這一連串的過程,就像是給大腦裡負責空間認知和邏輯推理的神經網絡,上了一套又一套的“專項體操”。
這種持續的刺激和鍛煉,很可能促進了相關腦區神經連接的有效強化,這或許就是孩子們能力提升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他也特彆強調,墨方這種玩具的好處在於,它帶來的挑戰是孩子“跳一跳能夠得著”的,這種適度的挑戰性本身就很容易讓人投入其中。
時間:1974年3月16日,下午。
地點:中環·鳳凰玩具有限公司。
經過幾個月的漫長等待,鄭碩終於拿到了那一份厚厚的最終研究報告。
這時,再看向放在旁邊的墨方,頓時感覺分量完全不一樣了。
這不隻是幾頁紙,這是敲開主流市場大門的“敲門磚”,是能讓他在公眾麵前挺直腰板的硬氣。他心裡踏實多了。
很快,一場籌備已久的新聞發布會在香江一家酒店的會議廳裡緊鑼密鼓地召開了。
台下坐得滿滿當當,長槍短炮的記者、表情審慎的教育界專家、還有那些眼神裡帶著精明算計的玩具商,各路目光都聚焦在台上。
翁以登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西裝領帶,穩步走到話筒前。
雖然將頭發梳成了大人模樣,但鄭碩畢竟現在也才16歲1958年出生),臉上的稚嫩還是可以看的見,所以這次的新聞發布會由鳳凰玩具有限公司的的總經理翁以登主持。
翁以登先是對到場的所有人表示了感謝,然後,沒有過多的寒暄,直接舉起了手中那個小小的、色彩斑斕的墨方。
“各位,今天請大家來,是想鄭重地分享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翁以登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會場,沉穩有力,壓住了現場的些許嘈雜。
“我們手中這個看似簡單的小東西,經過香江大學教育學院林建明教授團隊長達數月的嚴謹科學驗證,證明它不僅僅是一款玩具。”
他刻意頓了頓,目光掃過台下那些帶著疑問或好奇的麵孔,繼續說道:
“數據明確顯示,定期接觸和操作墨方,有助於係統地鍛煉年輕一代的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策略。
請注意,我在這裡說的,不是某種商業吹噓,而是經過嚴格設計的對照組實驗、采用科學認知測評方法驗證過的事實。”
這番話,他特意說得一字一頓,就是要讓每個字都帶著學術報告那份不容置疑的分量。
緊接著,他拋出了那個精心準備的核心理念:“所以,我們未來的目標非常清晰——我們要共同努力,讓墨方完成一次蛻變,從一個簡單的娛樂工具,轉變為一個能夠有效激發孩子潛能、輔助認知發展的‘智力健身房’。”
“智力健身房”這個比喻既新鮮又貼切,台下立刻響起了一陣交頭接耳的議論聲。
翁以登講完,隆重邀請林建明教授上台。林建明依然是那副學者的嚴謹做派,他不急不緩地展開講稿,從教育學的專業角度,進一步印證了鄭碩的觀點。
喜歡重生1973:ai重構香江商業請大家收藏:()重生1973:ai重構香江商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