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豐收喜悅尚未散去,龐莊村便迎來了幾場淅淅瀝瀝的秋雨。雨水洗去了夏日的塵埃,也讓忙碌的農莊稍稍放緩了節奏。沙棘原漿和高粱已順利入庫,魚塘的捕撈也按計劃進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暢通,資金回籠順利。然而,王龍飛和李靜並未沉浸在收獲的滿足中,他們深知,農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與效率的競爭。短暫的休整期,正是進行技術沉澱、謀劃產業延伸的關鍵窗口。
一、數據複盤:從經驗到精準
雨後初晴,空氣清新。農莊會議室裡,一場彆開生麵的“秋收總結與技術複盤會”正在進行。與會者除了核心團隊,還特意叫上了孫皓、程諾、林曉雅等新成員。
李靜將筆記本電腦連接投影,屏幕上顯示出沙棘園、高粱地、魚塘過去一個生長周期的詳細數據圖表——包括不同地塊的土壤墒情、養分變化曲線、關鍵物候期的氣象數據、水肥灌溉記錄、以及最終的產量和品質檢測結果。
“大家看,”李靜用激光筆指著圖表,“這是我們a3區沙棘的數據,在果實膨大中期,我們根據傳感器反饋,適當增施了鉀肥,同時控製灌水量。對比常規管理的a1區,最終測產顯示,a3區的優果率提升了8,維生素c含量也有顯著提高。這說明,基於數據的精準水肥調控是有效的。”
她又切換到高粱的數據:“再看高粱,b2區在拔節期遇到連續陰雨,我們提前噴施了抗倒伏的生物製劑,後期監測顯示,其莖稈強度和根係發育明顯優於未處理的對照區,有效減輕了倒伏風險。這是預見性植保的成功案例。”
程諾補充道:“我正嘗試將這些環境數據、農事操作數據和最終產量品質數據關聯起來,建立初步的產量預測和品質溯源模型。未來,我們或許能在生長中期,就對最終收成有個更科學的預判,從而調整管理策略,或者提前對接市場。”
王龍飛聽得頻頻點頭:“好!這就是我們要的方向!種地不能光靠經驗感覺,要讓數據說話。皓子、程諾,你們要把這個模型繼續深化、驗證,爭取明年能在更大範圍應用。這是我們提升產品一致性和競爭力的核心。”
林曉雅雖然對技術細節還不完全明白,但聽得非常認真,飛快地記錄著。她意識到,這裡的農業,和她想象中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模式完全不同,是充滿了科技含量的智慧農業。
二、馬勃菌中試:從成功到標準化
複盤會後,重點轉向了菌菇棚。馬勃菌的人工馴化中試取得了決定性成功,但李靜的目標遠不止於此。她要的不僅是“種出來”,更是“種得好、種得穩、能複製”。
二號棚內,李靜、小芳、小林正在對中試數據進行最後的梳理和分析。不同培養基配方、環境參數組合下的菌絲生長速度、原基形成時間、子實體形態、產量、有效成分含量……海量數據被錄入電腦,進行統計分析。
“靜姐,你看,”小林指著屏幕上的曲線圖,“配方b7添加特定比例鬆木屑和促生菌劑)結合溫濕度脈衝刺激方案,不僅出菇整齊,子實體多糖含量比對照組平均高18,穩定性也很好。我認為可以作為首批標準化生產的基礎配方和工藝。”
小芳補充道:“采收時機也很關鍵。我們監測發現,在馬勃子實體停止膨大、菌蓋尚未完全展開、孢子未彈射時采收,其有效成分和風味物質保存最佳。這個時間窗口大概隻有2436小時,需要精準把握。”
李靜綜合所有數據,開始起草《馬勃菌人工栽培標準操作規程sop1.0版)》。這份文件將詳細規定從菌種活化、培養基配製、滅菌接種、發菌管理、環境調控、病蟲害防治到采收、乾燥、儲存的全流程技術要點和質量控製標準。
“有了這份sop,”李靜對王龍飛說,“我們就具備了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基礎。接下來,一萬平米專用溫室的設計招標,就可以更有底氣地提出了。我們要建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大棚,而是一個環境全程可控的現代化真菌工廠。”
三、產業鏈延伸:從原料到價值
產業的深化,不僅在於種得好,更在於用得好,賣得好。王龍飛和李靜開始將目光投向價值鏈的延伸。
基於沙棘穩定的產量和優良的品質,王龍飛開始接觸專業的食品研發機構和深加工設備供應商,探討開發沙棘高附加值產品的可能性,比如高端沙棘油、沙棘果粉、沙棘複合果汁飲品等。他甚至帶回了幾個樣品,在內部進行品評。
“靜,你嘗嘗這個沙棘油,”王龍飛遞過一個小玻璃瓶,“這是用2超臨界萃取技術做的,純度很高,營養價值保留完整。如果咱們自己能做,利潤空間會比賣原漿大得多,也能滿足更高端的市場需求。”
李靜仔細品嘗、聞嗅,又查看了檢測報告:“品質確實不錯。但設備投入不小,技術門檻也高。我們可以分步走,先和可靠的加工廠合作貼牌生產,驗證市場,同時培養我們自己的技術力量,時機成熟再自建生產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此同時,張小梅和林薇則在線上平台嘗試推出“本味甄選”係列,將沙棘原漿、蜜棗、菌菇乾、活體芽苗菜等產品進行精致禮盒包裝,主打高端禮品和健康消費市場,並輔以生動的品牌故事和食用場景展示,試水情況良好,客單價顯著提升。
四、驛站推進:從構想到藍圖
秋高氣爽,也正是進行工程規劃的好時節。縣裡支持“田園共創驛站”項目的批複文件正式下達,陳設計師團隊拿出的初步設計方案也經過了多輪修改,日趨完善。
王龍飛、李靜和老龐支書、以及幾位村民代表,一起在規劃選址的空地上,對著圖紙進行最後的現場勘驗和調整。
“這一排房間的朝向,最好再偏東5度,這樣早晨的陽光能直接照進來,更舒服。”
“公共廚房的排煙通道,要考慮主導風向,不能影響居住區。”
“汙水處理係統必須高標準,不能給村裡環境增加負擔。”
“綠化要多用本地樹種,容易活,也更有鄉土氣息。”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非常熱烈。這個項目,已經不僅僅是王龍飛和李靜的夢想,也成為了全村人共同期盼的新事物。
夜幕降臨,龐莊村重歸寧靜。辦公室的燈還亮著,王龍飛和李靜還在對著電腦屏幕上的設計圖和預算表仔細推敲。
“看來,這個秋天,咱們是閒不下來了。”王龍飛揉了揉發酸的眼睛,語氣卻充滿乾勁。
“閒下來才可怕呢。”李靜笑了笑,目光堅定,“基礎打好了,每一步都算數。等驛站建起來,深加工做起來,咱們‘本味’的根,就紮得更深了。”
秋雨滋潤後的土地,更加肥沃,孕育著來年更蓬勃的生機。而“本味農莊”在這收獲的季節裡,並未止步,正以更沉穩、更深耕的姿態,向著產業鏈更深處、向著更廣闊的未來,紮實邁進。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