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蚓暖棚春:生態循環的升級之戰_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 > 第219章 蚓暖棚春:生態循環的升級之戰

第219章 蚓暖棚春:生態循環的升級之戰(1 / 1)

初冬的寒意日漸深重,田野裡最後一點綠意也褪去,萬物進入蟄伏。但“本味農莊”的生產與創新步伐卻從未停歇。在沙棘、高粱等大田作物進入冬管期,菌菇、芽苗菜等設施農業穩步運行的同時,一個關乎農莊生態循環體係優化升級的重要項目,被提上了緊迫的日程——將露天分散的蚯蚓養殖田,整體搬遷至新建的智能連棟溫室內部。

這個動議,源於李靜對現有蚯蚓養殖模式的深入觀察和前瞻性思考。一個北風呼嘯的下午,她裹著厚厚的羽絨服,站在村邊那片露天蚯蚓養殖區旁,眉頭微蹙。儘管趙大虎帶著人用草簾子、塑料膜給蚯蚓壟做了簡單的越冬保溫,但凜冽的寒風依然無孔不入,地表溫度已接近冰點。扒開覆蓋物,可以看到表層的蚯蚓活動明顯變得遲緩,紛紛向更深的土層鑽去,取食和繁殖活動幾乎停滯。

“靜丫頭,看啥呢?天冷,彆凍著了。”趙大虎搓著手走過來,哈出白氣。

“大虎哥,你看,”李靜指著蚯蚓田,語氣帶著擔憂,“這露天養殖,受天氣影響太大了。現在溫度這麼低,蚯蚓基本進入休眠,轉化效率大打折扣。等到夏天,太陽暴曬,又得擔心高溫高濕導致基質發酵過熱、病蟲害滋生。一年裡,真正高效生產的時間窗口太短了。”

“可不是嘛!”趙大虎深有同感,“天一冷,這‘小功臣’就偷懶了。喂下去的菌糠、沼渣,分解得慢吞吞。夏天還得整天惦記著澆水遮陰,生怕把它們‘燒’著、‘渴’著。要是能有個冬暖夏涼的地兒,那就美了!”

李靜的目光投向遠處那幾棟在冬日陽光下熠熠生輝的智能連棟溫室。那是農莊去年投入巨資建設的現代化農業設施,內部配備了環控係統,可實現溫度、濕度、通風的精準調節,目前主要用於高價值的芽苗菜和菌菇生產。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腦中成型:為什麼不能把蚯蚓養殖也請進溫室,實現工廠化、周年化高效生產?

當晚,她就將這個想法與王龍飛進行了深入探討。王龍飛一聽,立刻意識到了其中的巨大價值。

“靜,你這個想法太好了!”王龍飛興奮地在辦公室裡踱步,“蚯蚓養殖是咱們生態循環的關鍵一環,消化農業廢棄物,生產優質有機肥和蛋白飼料。如果能擺脫氣候束縛,實現穩產高產,對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品質、強化內部循環太重要了!而且,溫室裡空間立體,可以采用多層養殖架,土地利用率能翻幾倍!”

“好處不止這些,”李靜補充道,她已初步構思了方案,“溫室環境可控,我們可以為蚯蚓創造最佳生長條件溫度1525c,濕度6080),其繁殖周期可以縮短,單位產量必然大幅提升。蚯蚓糞的品質也會更穩定、更潔淨。更重要的是,蚯蚓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為溫室內的植物提供‘氣肥’,而植物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又能優化蚯蚓的生長環境,形成一個小型的‘動植物共生’良性微循環!”

“對!一舉多得!”王龍飛擊掌稱讚,“這事值得乾!不過,搬遷蚯蚓是個技術活,怎麼搬?搬到溫室裡怎麼布局?環境怎麼控製?都得仔細規劃,不能把咱們這些‘寶貝疙瘩’給折騰壞了。”

立項與規劃:科學嚴謹的搬遷藍圖

說乾就乾。王龍飛立即召集了李靜、趙大虎、李強、韓立春負責水電環控)以及新加入的程諾負責數據監測)組成“蚯蚓入棚”項目小組,第二天就召開了專題會議。

會議上,李靜首先闡述了搬遷的必要性和預期效益,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同。隨後,討論進入實質性的技術規劃階段。

1.選址與布局:

經過對比,小組選定了一棟位置相對獨立、基礎設施完善且近期暫無高價值作物種植計劃的溫室稱為“三號棚”)作為蚯蚓的新家。李靜提出了分區、立體、機械化的布局原則:

分區管理:將棚內空間劃分為幾個功能區:原料預處理區用於菌糠、沼渣、秸稈等基料的混合、發酵)、主養殖區采用多層立體養殖架)、蚯蚓糞暫存熟化區、工具設備存放區。

立體養殖:主養殖區采用堅固的角鋼搭建三層或四層立體養殖床。每層養殖床設計成可抽拉的托盤式,方便投料、管理和采收。預計占地麵積僅需原來的三分之一,產量卻能翻番。

機械化輔助:考慮引入小型攪拌機用於基料混合,小型輸送帶用於投料,減輕勞動強度。

2.環境控製係統改造:

韓立春和程諾負責這塊硬骨頭。現有溫室係統主要服務於喜溫、喜光的植物,需要為喜陰、喜潮濕的蚯蚓進行針對性改造:

溫度:確保冬季能穩定在15c以上,夏季通過濕簾風機係統控製在28c以下。需要在養殖區上方加裝可開合的雙層遮陽網,並在地麵預埋地暖管線,用於極端寒冷天氣的輔助加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濕度:安裝自動微噴係統,根據濕度傳感器反饋,定時定量噴霧加濕,保持基質濕潤。同時,底部設計排水係統,防止積水。

通風:保證空氣流通,避免氨氣等有害氣體聚集,但風速要柔和,避免直吹導致基質乾燥。需要調整風口角度和風機轉速。

3.搬遷方案:

趙大虎根據多年經驗,提出了謹慎的搬遷策略:“蚯蚓膽子小,怕光怕震動,不能硬來。我建議分批次、帶原基質搬遷。先把發酵好的新基料鋪好在新養殖床上,調好溫濕度,‘暖好房’。然後,選擇陰天或者傍晚,連土帶蚯蚓一起,用平鍬小心鏟起來,輕輕放入新床,讓它們自己慢慢適應、遷移。儘量減少對它們的驚擾。”

4.過渡期管理:

李靜強調:“搬遷後至少需要兩周的精心嗬護期。要密切觀察蚯蚓的活躍度、取食情況,新基料的ph值、發酵溫度都要每天監測。程諾,你的傳感器要立刻跟進,數據實時監控。”

方案一經確定,各項準備工作迅速啟動。李強負責帶領工人搭建立體養殖架和改造基礎設施;韓立春和程諾訂購、安裝環控設備;趙大虎則帶領人手,加緊進行基料的發酵準備。

實施與挑戰:細致入微的搬遷行動

幾天後,一個天氣相對溫和、無風的上午,搬遷工作正式啟動。參與人員都像對待易碎品一樣,小心翼翼。

三號棚內,煥然一新。三層高的銀色養殖架整齊排列,遮陽網半開,柔和的燈光灑下,微噴係統調試完畢,空氣中彌漫著基料發酵後的醇厚氣息。地上預鋪了防滑墊,減少震動。

趙大虎親自帶隊,幾個有經驗的工人拿著寬大的平頭鍬,在露天蚯蚓田裡,小心翼翼地沿著壟邊,將包含大量蚯蚓和原有基質的“土塊”整體鏟起,輕輕放入專用的周轉箱內,避免劇烈抖動。然後迅速用濕潤的麻袋覆蓋箱口,保持黑暗和濕度,用小推車平穩地運至三號棚。

棚內,李靜、王龍飛等人接力,將周轉箱裡的“土塊”輕輕傾倒在已經鋪好薄層新基料的養殖床上,並用小耙子稍微撥散,使新舊基質有所接觸,便於蚯蚓自主選擇棲息地。整個過程輕拿輕放,仿佛在進行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

即使如此小心,挑戰還是出現了。搬遷到一半時,程諾發現,新棚內靠近門口的幾床蚯蚓,活躍度明顯低於裡麵的。原因是門口偶爾有人進出,帶了點涼風,溫度波動稍大。李靜立即決定,在門口加掛一道厚實的棉門簾,形成緩衝區域,問題很快得到緩解。

整個搬遷過程持續了三天才全部完成。每個人都累得腰酸背痛,但看著一排排養殖床上,那黑褐色的基質中隱約可見的、開始緩緩蠕動的紅色身影,心中充滿了期待。

成效初顯與未來展望

搬遷完成後的日子,是三號棚最受關注的時期。程諾的數據監測係統24小時運行,溫度、濕度曲線平穩地保持在設定區間。趙大虎每天數次巡查,記錄蚯蚓的活動情況、取食速度。

一周後,喜人的現象出現了:搬遷入棚的蚯蚓,不僅迅速恢複了活力,而且由於處於最佳生長溫度,取食速度明顯加快,繁殖跡象也開始顯現,遠超露天環境下的同期表現。新產生的蚯蚓糞,顏色黑亮,質地均勻,沒有雜質。

“成功了!”趙大虎興奮地向王龍飛和李靜彙報,“這幫小家夥,在新家裡待得可舒服了!吃得多,長得快!這棚裡恒溫恒濕,真是享福了!”

王龍飛和李靜相視而笑,心中一塊大石落地。蚯蚓的成功入棚,不僅僅是養殖場所的變更,更是農莊生態循環體係的一次重要升級。它意味著:

1.生產效率提升:實現周年化、標準化、高效率生產,有機肥和蛋白飼料供應更穩定。

2.品質控製增強:環境可控,蚯蚓糞品質更優,更潔淨。

3.空間利用率提高:立體養殖大幅節約土地。

4.循環鏈路優化:與溫室種植形成更緊密的共生關係。

站在溫暖如春的三號棚內,聽著微噴係統細微的嘶嘶聲,看著養殖床上生機勃勃的景象,王龍飛感慨道:“靜,這一步我們又走對了。農業的現代化,就是要把不可控的因素變得可控,把經驗化的東西變得標準化。蚯蚓進了棚,咱們的循環農業,才算真正上了個台階。”

李靜點頭,目光掃過整齊的養殖架:“嗯,接下來,就是要優化養殖密度、投料配比、采收周期,建立這套工廠化養殖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將來,這套模式成熟了,不僅可以滿足自用,說不定還能對外輸出技術和種苗,成為咱們一個新的增長點。”

冬日陽光透過溫室的塑料薄膜,柔和地灑滿整個空間。在這片人造的“春天”裡,小小的蚯蚓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默默地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資源,為農莊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力量。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嫌我不孕?離婚當天懷上首長的崽 穿書女配不乾了,囤貨發家不香麼 未知何處是彼岸 羅小黑:鹿野向我表白!? 無儘樂園 我玩的可能是一個假遊戲 刑偵組來了個段子手 大明:老娘,彆攔著!妹子快救咱 都說了我是獵戶,媳婦太多養不起 敕封一品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