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淵行動!在柯小凡的出手下,不到半天就排查完全球可疑點,該放的放!該滅的滅了,目前暫時算是告一段落了。
柯小凡站在指揮室窗前,手指還搭在手機屏幕上。剛給陳淺寧發完消息,他沒有放下手機,目光落在基地西北角那片空地上。
神識掃過整個區域,訓練場的燈光亮著,巡邏隊員按時換崗,一切正常。可他的腦子沒停。
充電太頻繁了。小世界吸電的速度越來越快,原先的光伏發電站已經不夠用。
靠電網補給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萬一哪天斷電,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必須擁有穩定充足的獨立電源才行。
他打開通訊錄,翻出之前安裝太陽能的廠家,電話接通後直接說明需求。
對方一聽要十萬平方米光伏陣列,倒是沒猶豫,技術主管親自回話。
“你們做過軍用儲能係統嗎?”柯小凡問。
“高原雷達站、邊防哨所都供過電,陰雨天也能保證七十二小時不斷電。”對方語氣沉穩。
“我要十萬平方米光伏陣列,帶智能追光支架,地下儲能艙至少支撐五天滿負荷運行。”
電話那頭沉默兩秒:“這個規模不小,得現場勘測才能定方案。”
“明天上午九點,我等你。”
掛了電話,他又點開另一個文件夾,裡麵存著全球移動建築的案例資料。
之前看過一家公司為南極科考隊設計的生態艙,抗風耐寒還能自發電。找到聯係方式後,他撥了過去。
“我想建二十套可拆裝、能整體移動的彆墅。”
項目經理來了興趣:“是應急避難用,還是私人居所?”
“以後搬到野外用。”柯小凡沒多解釋,“要求高些:抗八級風,恒溫恒濕,自帶淨水和發電係統,外觀像獨棟住宅。”
“內部裝修呢?”
“五星級標準,每戶配模擬庭院。”
對方輕笑:“您這不叫移動房,簡直是豪華版太空艙。”
“錢不是問題,關鍵是結實耐用,能快速部署。”
“我們能做到。”
約好第二天下午派人來看場地,柯小凡關掉屏幕。窗外基地燈火通明,但他清楚,真正的升級才剛剛開始。
第二天一早,太陽能公司的三人團隊準時抵達門口。保安查驗證件後放行,帶他們走向空地。
帶隊的是位戴眼鏡的技術主管,姓王,一見麵就拿出無人機準備航拍。
“這片地平整過了嗎?”王工問。
“三個月前推平的,壓實度達標。”柯小凡答道,“你們方案裡提到的樁基深度是多少?”
“常規打一米二,如果土質鬆軟可能需要加深。”
“不用試了,按最長的來。”柯小凡說,“儲能艙埋深十米,電纜走預埋管,彆影響地麵作業。”
王工點頭記錄:“您的用電量預估……挺驚人的。”
“我說了,這不是普通用電。”
對方沒再追問,隻說:“三天內出設計圖,材料可以提前訂購。”
“今天就簽合同。”柯小凡從兜裡掏出一份協議,“定金也準備好了。”
王工一愣:“您這也太快了吧?”
“事情拖不得。”柯小凡笑了笑,“你們抓緊,我也一樣。”
送走光伏團隊,移動房屋公司的項目經理帶著結構工程師也到了。兩人穿著工裝褲,手裡提著激光測距儀。
“地基承重怎麼算?”工程師上來就問。
“單體重量不超過八十噸,但要考慮吊裝和運輸時的震動。”
“用輕質合金骨架加複合板材,外牆做仿石材紋理,屋頂集成小型光伏板,這樣在外麵也能自主供電。”
“行。”柯小凡點頭,“水電暖全配齊,智能家居係統也要裝上,密碼鎖加虹膜識彆。”
“防水防火等級提高一級沒問題,但成本會上漲。”
“漲多少加多少。”柯小凡說,“我要的是即放即用,不是擺設。”
項目經理環顧四周:“施工期間需要封閉區域嗎?”
“劃兩個獨立區,光伏在西,彆墅在東。中間加隔音牆,彆影響訓練。”
“重型機械進場會有安全隱患嗎?”
“所有外來人員限定活動範圍,我們的隊員會輪班監督。”
雙方當場敲定圖紙周期和交付時間。合同簽完,項目經理伸手:“您這是打算建大型營地?”
“算是吧。”柯小凡握了握手。
接下來幾天,基地煥然一新。清晨六點,打樁機準時響起。
光伏區第一根鋼柱落下時火花四濺,吊車將預製地基一塊塊精準落位,工人來回穿梭。
另一邊,移動彆墅的地基也在澆築。混凝土泵車伸出長臂,灰漿緩緩注入模具。
結構工程師蹲在一旁,拿著平板核對數據。
柯小凡每天早上先繞工地一圈。光伏區進度快,支架已開始組裝。他問王工:“追光係統什麼時候調試?”
“下周進場安裝傳感器,同步接入儲能艙。”
“記住,輸出電壓必須穩定,波動不能超過百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