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涵,早上的夥食,以後你來安排一下。”
“好的夫君。”
裴思涵點頭應聲。
張楓楚繼續道:“具體夥食,我就簡單的說一下,早上以粥、蛋與麵食為主。”
“比如小米粥或大米搭配榨菜等,並保證每人每頓兩個雞蛋。”
喔,眾人再次震驚,還有大米粥,雞蛋吃,這是他們這些家丁和丫鬟平時吃不到的。
“粥不是唯一的,還有麵條,包子和餃子等,反正換著吃吧。”
喔,眾人二次震驚。
“中午和下午,不說彆的,咱不吃野菜糊糊,也不吃小米粥,更不吃糠咽菜,咱吃大米飯,精米做的大米飯,直接用蒸籠蒸乾的吃。”
喔,眾人三次震驚。
白米飯,蒸乾的吃,在這鬨饑荒嚴重的古代,加上天災人禍,產量低下,蟲災、乾旱等自然災害,一般人,是不可能吃到的。
就算有米,也要省著吃,不是煮粥,就是和野菜一起煮。
一般來說,是米少湯多。
彆說老百姓吃不上,就算是古代軍營士兵帶兵打仗,很多時候也是忍饑挨餓,吃了上頓沒下頓。
米少,湯多的情況。
主要是,全國上下都缺衣少食,糧食緊缺,不省吃儉用的話,這頓大吃大喝,下一頓就要發愁,沒糧食下肚。
農夫也一樣,產量低,病蟲害,乾旱等,交完各種賦稅之後,基本上不剩啥糧食,不夠一家人一年吃的糧食。
青黃不接的時候,還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挖野菜來填補這段時間,等糧食收割才能續上糧。
一旦出現意外,莊稼收成不理想,連稅收都交不起,更彆提吃飯,就要開始鬨饑荒,苦不堪言。
有資源,有山有水的地方,還可以挖點野菜蘑菇啥的,或樹皮、葉子,草根充充饑。
沒山,水資源不充足的地方,一旦乾旱,彆說野菜蘑菇沒有,就是草根、樹皮和飲用水都難找到。
像這種情況,隻能選擇離開家鄉,到彆處去尋找生存資源。
這就是所謂的逃饑荒。
古代的流民,就是屬於逃饑荒的難民,漂泊在外,無依無靠無糧食。
靠乞討,以及向官府等愛心人士求助。
或租地主的地,以及自己找個有山有水的地方開荒種田。
不過開荒,也不能私自開,得有官府的批準才行。
首先,要有個戶籍,才能名正言順的開荒種地。
另外一點,荒地不代表就是無主之地。
沒開荒之前,這是荒地,開荒之後,種出糧食來,就有地主找上門來。
另外一點,開荒也是要有存糧的,不吃不喝,哪有力氣開荒。
首先要農用工具。
還要有足夠的體力,不然沒吃沒喝,體力透支完,一旦生病人就掛了。
還有就是,水源問題。
另外,好的耕地,早就被地主開墾完了。
不好的地,難開墾,又不利於種植。
最主要的是,把荒開出來,需要種子,需要肥料,需要水。
還要防蟲,防野獸,還要防人,天災人禍,不是沒有道理。
即使荒地開出來了,成功種下莊稼,在短暫的時間裡麵,是沒什麼收成的。
剛開始,有可能連種子都要搭進去。
如果家裡沒有存糧,開出的地還要交賦稅,沒等到莊稼收獲,人已經餓死了。
這就好比一句話,何不食肉糜呢?何不把多餘的房子出租呢?何不用私家車拉人呢?
“好,今天就到這裡,早睡早起。”
眾人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