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有個叫季梁的年輕人,腦子不笨,就是有個毛病——喜歡自作聰明,還特彆固執。他讀了幾本書,就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常常對鄰裡鄉親指手畫腳。
這年春天,季梁遠遊歸來,帶回兩大箱東西。一進門就興衝衝地對老仆人說:“快來看我買了什麼寶貝!”
打開箱子,一箱是精致的竹扇,絲綢包邊,繪著山水圖案;另一箱竟是厚實的狐皮裘衣,毛色油亮。
老仆人看得目瞪口呆:“少爺,這大春天的,您買扇子倒也說得過去,可買這厚裘衣做什麼?”
季梁得意地捋著還不存在的胡須:“這你就不懂了。書上說‘冬箑夏裘’,意思是冬天備扇子,夏天備裘衣,反季節購買,價格便宜一半呢!我這是精明之舉!”
老仆人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把話咽了回去。
轉眼到了盛夏,楚地熱得像蒸籠。街坊鄰居都搖著扇子納涼,隻有季梁翻出那件狐皮裘衣,鄭重其事地穿戴上街。
沒走幾步,汗就濕透了裡衣。鄰居王大叔看見,驚訝地問:“季梁啊,你這大熱天的穿裘衣,不怕中暑嗎?”
季梁熱得滿臉通紅,卻還強裝鎮定:“這叫、這叫‘夏裘’!反季節穿衣,與眾不同!”說著還故意昂首挺胸,結果沒走幾步就眼前一黑,差點暈倒。
王大叔趕緊扶住他,幫他脫了裘衣,遞上涼水:“孩子,反季買東西省錢是對的,但反季穿衣服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啊!”
季梁咕咚咕咚喝完水,喘著氣道:“書上就是這麼說的...”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啊!”王大叔搖頭歎息。
好不容易熬到冬天,北風呼嘯,雪花紛飛。家家戶戶生起火爐,穿上棉襖裘衣。季梁卻翻出那箱竹扇,挑了一把最精致的,大搖大擺出門訪友。
寒風刺骨,季梁凍得牙齒打顫,卻還硬撐著搖扇子,故作瀟灑狀。
朋友開門一見,驚得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季梁兄!你這數九寒天的搖扇子,是瘋了嗎?”
季梁凍得嘴唇發紫,說話都不利索:“這、這叫‘冬箑’!雅士之風也!”
朋友趕緊把他拉進屋,塞到火爐旁,裹上厚厚的棉被:“你這不是雅士之風,是傻子之瘋!會凍出病的!”
果然,當晚季梁就發高燒,臥床不起。老仆人請來郎中,開了幾副藥才慢慢好轉。
病好後,季梁仍不死心。聽說城裡要開文人雅集,他又想出個“兩全其美”的主意——既穿裘衣又帶扇子!
雅集那日,季梁內穿薄衫,外披厚重裘衣,腰間卻彆著一把竹扇。一進場就引來眾人側目。
開始時室內尚冷,季梁披著裘衣,得意地看著那些穿單衣凍得發抖的文人。不料人越聚越多,火盆越添越多,室內漸漸暖和起來。
那些穿單衣的正好舒適,季梁卻熱得汗流浹背。他趕緊脫了裘衣,露出裡麵的薄衫。可不一會兒,窗戶為了透氣開了條縫,冷風嗖嗖灌入,單衣者們瑟瑟發抖,季梁卻暗自慶幸自己早有準備,又披上裘衣。
如此反複幾次,季梁一會兒穿一會兒脫,忙得不亦樂乎。最後他靈機一動:何不一邊穿裘衣禦寒,一邊搖扇子降溫?
於是出現了滑稽的一幕:季梁身穿厚重裘衣,手中竹扇狂搖,活像一隻毛茸茸的大狗熊在撲騰翅膀。
滿堂文人見狀,忍俊不禁。一位老者笑道:“這位仁兄真是把‘冬箑夏裘’發揮到極致了!”
雅集主人走到季梁麵前,忍住笑意問:“閣下這般裝扮,不知有何深意?”
季梁見終於有人請教,精神一振:“此乃古語‘冬箑夏裘’之實踐也!既禦寒又降溫,兩全其...”
“美”字還沒出口,因為他忙著說話,沒注意扇子搖得太急,一陣強風把旁邊桌上的筆墨紙硯全掀翻了。墨汁灑了一位客人的白衣上,紙張滿屋飛舞,場麵一片混亂。
在一片抱怨聲中,季梁狼狽地站在原地,一手還拿著扇子,一手抓著裘衣領子,恍然大悟:
原來“冬箑夏裘”根本不是教人這麼做的!而是諷刺那些不合時宜的行為啊!
第二天,季梁把剩下的扇子和裘衣都分給了需要的窮人。夏天送扇,冬天送衣,這次總算真正理解了“適時而為”的道理。
從此,楚國少了一個自作聰明的書生,多了一個懂得變通的明白人。而“冬箑夏裘”的故事也傳為笑談,提醒人們:知識貴在活用,切莫死讀書本,否則不但鬨笑話,還可能害自己受罪呢!
喜歡成語大搞笑請大家收藏:()成語大搞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