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王家村的地方,村裡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能人”——王大媽。王大媽有個絕活,就是織得一手好毛線。她織的毛衣,針腳密實,花紋新穎,穿在身上那是又暖和又時髦,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沒一個不羨慕的。
王大媽對此也頗為自豪,她的人生信條是:“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但毛衣織不好,那可就是自己的責任了!”所以,她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兩件事:一、操心村裡村外的毛線質量和花色;二、坐在自家門口,一邊織毛衣,一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收集各類八卦信息,並進行深度分析和評論。
這一年的冬天,北方有個叫“蠻胡”的部落,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整天在邊境線上溜達,時不時就來搶點糧食、牽幾頭羊,嚴重威脅到了王家村所在的“大安國”的安全。
消息傳到王家村,那可是炸開了鍋。村頭的老槐樹下,村民們聚在一起,個個愁眉苦臉。
“哎呀,聽說那蠻胡人凶得很呐,騎著高頭大馬,見東西就搶!”
“可不是嘛,我二舅姥爺的表侄在縣城當差,說朝廷正在緊急調兵呢!”
“這可咋辦啊?咱們村離邊境可不遠啊!”
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著如何加固籬笆,要不要挖地窖藏糧食,氣氛那叫一個緊張凝重,充滿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
就在這一片憂國憂民的氛圍中,我們的主角王大媽在乾嘛呢?
她正端坐在自家小院的馬紮上,身邊放著一個大大的毛線籃子,裡麵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毛線一應俱全。她手指翻飛,兩根織衣針上下穿梭,快得都能看見殘影。對於村民們的討論,她偶爾抬起頭,插上一兩句話。
不過,她關心的重點,和大家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村長老李頭憂心忡忡地說:“蠻胡的騎兵厲害啊,咱們的步兵怕是擋不住。”
王大媽頭也不抬:“騎兵?騎馬風大!老李頭,你說他們穿不穿毛衣啊?我估摸著肯定不穿,都是皮襖子,那玩意兒不貼身,跑起來風往裡灌,多冷啊!要不咱們給前線將士捐點毛衣?就用這種新到的‘晚霞紅’毛線,寓意好,看著還暖和!”她舉起手裡一團紅得發紫的毛線。
村民甲:“聽說蠻胡人個頭特彆大,一頓能吃半隻羊!”
王大媽停下針,認真思考了一下:“吃那麼多羊肉,身上肯定有膻味兒。哎,你們說,我用那種帶茉莉花香的柔順劑泡過的毛線,給他們織個圍巾,能不能去去味兒?”
村民乙嚇得直擺手:“王大媽!您還給他們織圍巾?他們是來打咱們的!”
王大媽不以為然地撇撇嘴:“你懂什麼?這叫‘毛衣外交’!說不定他們收到這麼好看的圍巾,一高興,就不打咱們了呢?”
眾人:“……”
幾天後,壞消息再次傳來,蠻胡大軍又往前推進了五十裡,眼看就要打到隔壁縣了。朝廷的征兵令也下來了,王家村好幾個棒小夥都被征召入伍。村子裡彌漫著一種“狼真的要來了”的恐慌氣息。
家家戶戶都在收拾細軟,準備隨時跑路。隻有王大媽,依然穩如泰山,她的“憂國憂民”方式彆具一格。
她拉著即將出征的張獵戶家的兒子小虎,苦口婆心:“小虎啊,去了前線,晚上站崗一定要多穿點!阿姨給你趕工織一件加厚高領的,用的是最新型的‘恒溫羊毛’,保管你冬天不透風,夏天不……呃,夏天估計用不上。”她看了看小虎身上厚重的鎧甲,猶豫了一下,“要不,我給你織個護腕吧?鎧甲手腕那裡容易進風!”
小虎一臉哭笑不得:“王大媽,我這是去打仗,不是去郊遊啊……”
“打仗更要注意保暖!”王大媽一臉嚴肅,“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著涼了怎麼拉得動弓?”
她又找到正在組織村民挖陷馬坑的村長老李頭:“老李頭,你讓大家挖坑的時候,注意著點地裡的顏色搭配。你看東頭那塊地,黃土配黑石頭,多難看!西頭那片就不錯,土是褐色的,配上幾根枯草,有種蒼涼的美感,蠻胡人看了,說不定以為咱們這兒很窮,就不來了呢?”
老李頭氣得胡子直翹:“王大媽!我們都快急死了,你還在關心配色美學?!”
最絕的是,當朝廷的欽差大臣路過王家村,視察防務,看到村民們人心惶惶,便站在一個土台上,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什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什麼“誓與蠻胡血戰到底”,把大家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了,個個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上陣殺敵。
欽差大臣很滿意,正準備接受村民們的歡呼,隻見王大媽擠到最前麵,手裡舉著一團毛線,殷切地問:“大人!大人!您這身官袍料子真好,就是袖口有點磨邊了。您看,用這種‘低調奢華深藏青’的毛線給您勾個邊兒,既耐磨,又顯氣質,保證您回京城麵聖都倍兒有麵子!價錢好商量!”
欽差大臣當時臉就綠了,周圍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村民們實在忍不住了,紛紛吐槽:
“王大媽,這都什麼時候了!蠻胡都要打到家門口了,您怎麼還隻關心您的毛線啊!”
“就是!咱們的緯指國家大局)都快斷了,您怎麼一點都不知道體恤關心),整天就恤您手裡那點緯毛線)呢!”
王大媽一聽,反而理直氣壯地抱起她的毛線籃子,聲音提高了八度:
“你們懂什麼?!我這怎麼叫不關心呢?我這叫‘於細微處見精神’!”
“蠻胡來了,日子不過啦?仗要打,毛衣就不用織啦?”
“再說了,我這不是在積極為抗擊蠻胡做貢獻嗎?我在研究一種新型防護材料!你們看,把這毛線用桐油泡過,曬乾,織成背心,說不定能擋箭呢!”
“還有啊,我在設計一種帶陷阱的毛衣,蠻胡人一穿上,扣子就會自動崩開,讓他們在戰場上出醜!這叫心理戰術!”
“我還打算織一條超長的圍巾,等蠻胡騎兵衝過來的時候,咱們幾十個人拉著兩頭,絆他們的馬腿!這主意怎麼樣?”
眾人被她這番“宏論”驚得目瞪口呆,竟無言以對。欽差大臣扶著額頭,感覺血壓有點高,趕緊讓隨從扶著走了。
從此,“王大媽織毛衣——嫠不恤緯”這個梗就在王家村乃至整個大安國流傳開了。意思是諷刺那些在重大的危機或全局性問題麵前,不去關心根本性的大事,反而過分關注、糾結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的人。就像王大媽,國家都快亡了,她最擔心的卻是前線將士的毛衣款式和敵人身上的膻味兒能不能去掉。
後來嘛……故事的結局有點戲劇性。蠻胡不知道為什麼,內部鬨起了分裂,還沒打到王家村就撤兵了。虛驚一場的村民們恢複了平靜的生活,而王大媽,依然是她那個熱愛毛線、關心細節勝過關心大局的快樂大媽。據說,她還真的給那位欽差大臣寄去了一副用“低調奢華深藏青”毛線織的袖套,至於大臣有沒有用,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有人在大事麵前慌得一批,而他的朋友卻在糾結晚上吃米飯還是麵條時,你就可以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哥們,彆‘嫠不恤緯’了,天塌不下來,先想想咱晚上到底吃啥吧!”
喜歡成語大搞笑請大家收藏:()成語大搞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