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有個叫趙三的年輕書生,學問不深,卻愛附庸風雅,平日裡最喜歡拽文弄字,搬弄些詩詞典故。
這年春天,趙三讀書讀得乏了,便到城外踏青。走著走著,來到一處桃林,但見花開正盛,粉紅一片,如霞似錦。趙三詩興大發,搖頭晃腦地吟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剛吟兩句,便卡了殼,下麵是什麼卻記不起來了。正尷尬間,忽聞一陣銀鈴般的笑聲。轉頭一看,桃樹下站著一位青衣女子,明眸皓齒,笑靨如花,竟比桃花還要嬌豔三分。
趙三看得呆了,那女子掩口笑道:“這位公子,可是要吟詩?怎地隻吟半首?”
趙三臉一紅,忙躬身道:“小生趙三,適才見這桃花爛漫,一時忘情。不知姑娘芳名,為何獨自在此?”
女子還禮道:“小女子姓香,單名一個玉字,家住附近。今日天氣晴好,特來賞花。”
“香玉…”趙三喃喃念著,心頭如小鹿亂撞,“好名字,好名字!真是人如其名,香嬌玉嫩!”
香玉抿嘴一笑:“公子過獎了。”
趙三搜腸刮肚,想找些風雅詞句來讚美,忽然想起什麼,一拍手道:“姑娘可知‘瘞玉埋香’這個典故?說的是古時有個書生,在桃林中邂逅一位佳人…”
香玉眨眨眼:“這典故我倒沒聽過,公子可否細說?”
趙三其實也隻記得這個成語,並不知具體典故,但美人在前,豈能露怯?便信口胡謅道:“那書生與佳人一見鐘情,奈何佳人紅顏薄命,不久便香消玉殞。書生悲痛欲絕,將心上人最愛的美玉和香料隨她一同下葬,謂之‘瘞玉埋香’。後來這成語便用來比喻埋葬心愛之人或珍愛之物。”
香玉聽罷,神色忽然黯淡下來:“這故事好生傷感。”
趙三見狀,忙道:“姑娘不必難過,這隻是個傳說罷了。”
二人便在桃林中漫步閒談,趙三雖學問不精,但逗趣的本事不小,不多時便把香玉逗得笑聲連連。不知不覺,日頭西斜,香玉告辭離去,臨彆前約好明日再見。
趙三回家後,輾轉反側,滿腦子都是香玉的身影。第二天一早,他便興衝衝地趕往桃林。
誰知到了桃林,卻不見香玉蹤影。趙三等了半日,正自失望,忽見一位白發老翁拄杖而來。
“年輕人,你可是在等一位青衣女子?”老翁問道。
趙三忙道:“正是,老伯可曾見過?”
老翁歎道:“你莫再等了,她不會來了。”
趙三急問為何,老翁道:“這桃林中,數十年前曾有位姑娘名叫香玉,與一書生相戀,未料紅顏薄命,染病早逝。那書生悲痛之下,將她生前最愛的玉佩和香料隨葬於此。自此,香玉的魂魄便常遊蕩於桃林中。每逢春日,她便會現身與人交談,但從不連續兩日出現。”
趙三聽罷,驚得目瞪口呆:“老伯是說,我昨日見到的,是、是鬼魂?”
老翁點頭:“正是。老夫在此居住多年,見過好幾回有人遇見她。年輕人,你還是斷了這念想吧。”
趙三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越想越覺得蹊蹺。他雖讀書不多,卻也不全信鬼神之說。思來想去,決定去找村裡見識最廣的李老先生問問。
李老先生聽罷趙三的講述,捋須笑道:“那老翁說的,半真半假。桃林中確實流傳著香玉的故事,但那並非鬼魂,而是個活生生的人。”
趙三更糊塗了:“請先生明示。”
李老先生道:“這桃林深處住著一對父女,父親是個落魄文人,女兒名叫香玉。因父親管教甚嚴,香玉平日難得見外人。每逢春日,她便會偷偷溜出來賞花,偶爾與人交談,但怕父親責怪,從不連續出現。那老翁是香玉的鄰居,故意說成鬼魂,是想嚇退你這不知底細的外人。”
趙三恍然大悟,又驚又喜:“原來如此!多謝先生指點!”
次日,趙三再訪桃林,這次他不等在外麵,而是徑直往桃林深處走去。走了約莫半個時辰,果然看見林中有幾間茅屋。
趙三正猶豫是否上前,忽見門開了,走出來的正是香玉。她見到趙三,先是一驚,繼而笑道:“趙公子怎麼找到這裡的?”
趙三便將這幾日的經曆一五一十地說了,香玉聽罷,笑得前仰後合:“那是我隔壁的周老伯,最愛開玩笑嚇人,沒想到把公子嚇成這樣!”
二人正說笑間,屋內走出一位清瘦的中年人,麵色不悅:“香玉,這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