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明是個出了名的書癡,最愛乾的事就是把自己埋進書堆裡。他家那叫一個亂,客廳、臥室、廚房,到處堆滿了書,最絕的是他那張床——半邊堆著書,半邊睡人,每天晚上他都得先把書挪開才能騰出地兒躺下。
“您這真是‘葄枕圖史’啊!”來串門的鄰居老李每次看見都要感歎一句。
王大明推推眼鏡,一臉得意:“那是,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這是睡在階梯上!”
話雖這麼說,王大明卻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其實是個吃貨,而且是特彆執著的那種。可惜啊,這位書呆子除了讀書在行,做飯的手藝那叫一個慘不忍睹。他煮麵條能煮成糊糊,炒雞蛋能炒成炭塊,連煮個白米飯都能要麼夾生要麼焦底。
這天,王大明讀到了一本古籍《山海珍饈錄》,裡麵記載了一道傳說中的美食——“百味羹”。書上說這道羹湯“集百味於一盞,入口則百感交集,食之可三月不知肉味”。
“我的天啊!”王大明口水都快流到書頁上了,“這要是能嘗一口,死也值了!”
從此,王大明著了魔。他翻遍了家中所有烹飪書籍,從《齊民要術》到《隨園食單》,從《食經》到《飲膳正要》,把能找到的關於“百味羹”的隻言片語都摘錄下來。
問題來了,這“百味羹”的食材清單裡,有些東西聽都沒聽過:什麼“無根之水”、“三色麂”、“五德雞”……王大明撓破了頭皮也不知道這些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罷了罷了,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我這麼多書,還找不出這些食材嗎?”
王大明開始了他的“葄枕圖史”式研究——白天把書堆成枕頭躺著看,晚上點燈熬夜坐著看,連吃飯的時候都一手拿筷子一手翻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鑽研,王大明終於在一本《異獸考》中查到,“三色麂”其實就是一種毛色隨季節變化的野生鹿,而《天文地理論》中記載,“無根之水”指的是未落地的雨水。最絕的是“五德雞”,他在一本《農家豢養術》中發現,這不過是同時具備“冠、距、鳴、鬥、孵”五種特征的公雞!
王大明興奮得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就衝去市場采購食材。回到家,他擼起袖子,照著古籍上的步驟開始製作。
“取三色麂肉三兩,切薄如紙;五德雞胸肉二兩,剁為茸;無根之水三升,煮沸……”
王大明一邊念叨一邊操作,那認真勁兒堪比科學家做實驗。可惜啊,理論和實踐是兩碼事。他的刀工差得離譜,肉切得厚薄不一;火候掌握不好,該小火他開大火;調料更是亂放一氣。
折騰了大半天,廚房裡煙霧彌漫,一道黑乎乎、黏糊糊的“美食”終於出鍋了。
王大明滿懷期待地嘗了一口,瞬間表情扭曲:“嘔——這比中藥還難喝!”
他不信邪,又連續嘗試了好幾次,結果不是糊了就是鹹得要命,有一次甚至把鍋底都給燒穿了。
“豈有此理!我王大明飽讀詩書,連《永樂大典》的殘本都讀過,還做不出一道羹湯?”王大明氣得直跺腳。
這天晚上,王大明正對著又一鍋失敗品唉聲歎氣,忽然聽見敲門聲。開門一看,是個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老者。
“小夥子,我是剛搬來的鄰居,姓饕,就住對門。聞到你這邊……呃,飄來的味道,特地來瞧瞧。”老者說著,目光落在了王大明那鍋黑乎乎的東西上,“這是……在煉藥?”
王大明臉紅到了耳根:“不是,是、是在做‘百味羹’。”
“百味羹?”老者眼睛一亮,“這可是失傳已久的名菜啊!能讓老夫嘗嘗嗎?”
王大明不好意思地盛了一小碗。老者接過,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頓時表情複雜,半晌才說:“年輕人,你這……很有創意啊。”
王大明歎了口氣,把自己的研究和屢戰屢敗的經曆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老者聽完哈哈大笑:“讀書是好事,但做菜不能光靠書本知識啊!老夫年輕時做過廚師,要不,我指點你一二?”
王大明喜出望外,連忙請老者進屋。
這位饕老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看王大明的操作就直搖頭:“停停停!你這刀拿得不對,應該這樣……火開太大了,這道菜要文火慢燉……哎喲喂,你現在不能放鹽!”
在饕老先生的指導下,王大明第一次做出了能入口的百味羹。
“有進步,但還是差得遠。”饕老先生評價道,“做菜不光是遵循步驟,還得用心。你得理解每一種食材的特性,掌握火候的奧秘,懂得調料的平衡。這些,書上是寫不明白的。”
從此,王大明開始了他的學廚生涯。他依然葄枕圖史,但不再死摳書本,而是把書作為參考,在實踐中摸索。
慢慢地,王大明的廚藝有了起色。他從最簡單的炒青菜、蒸雞蛋學起,漸漸能做出像樣的紅燒肉、清蒸魚。鄰居們聽說書呆子開始學做飯,都好奇地來嘗鮮,嘗過之後紛紛豎起大拇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半年後,王大明終於再次挑戰“百味羹”。這一次,他不再機械地照搬古書,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饕老先生傳授的技巧。
當那鍋香氣撲鼻的百味羹出鍋時,連饕老先生都讚歎不已:“妙!太妙了!這味道,比古籍上記載的還要鮮美!”
王大明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終於成功了!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連美食雜誌的記者都找上門來采訪。王大明一夜之間成了名人,大家都叫他“廚神書呆子”。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城裡最火的高級餐廳“百味軒”的老板親自登門,開出高薪聘請王大明擔任菜品研發顧問。
王大明欣然接受。他把古籍中的失傳菜肴一一複原,並加以創新,使得“百味軒”生意火爆,一位難求。
這天,王大明正在新書《古籍中的美食複原》簽售會上忙得不亦樂乎,一位讀者好奇地問:“王老師,您是如何做到既飽讀詩書,又廚藝精湛的?”
王大明推了推眼鏡,笑著說:“讀書和實踐,就像做菜時的鹽和糖,缺一不可。我以前隻會‘葄枕圖史’,死讀書,讀死書,結果連鍋都燒穿了。後來我明白,書是指導,是啟發,但真正的智慧,還得在實踐中摸索。”
他頓了頓,指著自己的新書繼續說:“就拿這本書來說,裡麵不僅記錄了古籍中的烹飪方法,還加上了我無數次失敗後總結的經驗。希望讀者們不要學我當初那樣死摳字眼,而要活學活用。”
簽售會結束後,王大明回到家中。他的家裡依然堆滿了書,但廚房也變得一樣整潔專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床上那個特製的“書枕”——一半是古籍,一半是菜譜。
鄰居老李又來串門,看見這一幕,不禁笑道:“您這可真是升級版的‘葄枕圖史’啊!”
王大明哈哈大笑,從廚房端出一碗新研發的甜品:“來,嘗嘗這個‘書中自有顏如玉’布丁,配方來自一本明代甜品雜記,不過我做了些改良。”
老李嘗了一口,眼睛頓時亮了:“好吃!真好吃!您這是把‘葄枕圖史’的精神發揚光大了啊!”
王大明笑眯眯地看著自己滿是書籍卻又井然有序的家,心想:是啊,葄枕圖史不應該是死讀書,而是要讓書中的智慧為生活添彩。古人誠不我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但現在還得加上一句:書中美食,更需親手烹製才能品嘗其真味啊!
喜歡成語大搞笑請大家收藏:()成語大搞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