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個柳林鎮,鎮上有兩個齊名的木匠,一個叫方守正,一個叫圓通。
方守正這人,就像他的姓,做事方方正正,一絲不苟。他做的家具,清一色直線直角,連個弧度都少見。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規矩不能亂,方枘就得配方鑿!”
圓通則截然相反,他做的家具全是曲線圓弧,連桌子腿都得帶點彎兒。他的口頭禪是:“天底下哪有真直的東西?圓枘圓鑿才是順應自然!”
兩人鋪子對門開著,互相看不順眼。方守正說圓通的家具“歪門邪道”,圓通說方守正的家具“死板呆滯”。鎮上人買家具,得先想好是要“方貨”還是“圓貨”。
這天,鎮上首富趙員外要為女兒置辦嫁妝,特地請二人過府。
趙員外捋著胡須道:“二位師傅,小女出嫁,我想訂做一套十二件的臥房家具。不過嘛...”他頓了頓,“我既要方的穩重,又要圓的靈動,你們誰能做出讓我滿意的家具,這五十兩銀子的工錢就歸誰。”
方守正和圓通對視一眼,空氣中火花四濺。
“員外放心,方的穩重,我自有妙法。”方守正拱手道。
“圓的靈動,我最為拿手。”圓通不甘示弱。
趙員外點點頭:“不過有個條件,這家具得用我珍藏的紫檀木料,隻夠做一套。所以你們得合作完成。”
這話一出,方守正和圓通同時變了臉色。
“員外,這...”方守正剛要反對,趙員外擺擺手打斷:“就這麼定了,兩個月後我來驗貨。”說完便端茶送客。
回到工坊,二人對著那堆珍貴的紫檀木料發了愁。
“圓師傅,既然員外要求,咱們就分工明確。”方守正板著臉道,“床、衣櫃、書桌這些大件,我來做方的;梳妝台、鏡架、屏風這些,你來做圓的。”
圓通撇撇嘴:“成,但得約法三章,你做你的方,我做我的圓,互不乾涉。”
頭半個月,二人各做各的,倒也相安無事。問題出在床的設計上。
這拔步床結構複雜,方守正做好了方方正正的床架,卻發現需要榫卯連接床頭雕花板。他照例做了方榫頭,可圓通負責的雕花板上的榫眼,卻是圓的!
“圓師傅!”方守正拿著雕花板找到圓通,“你這榫眼怎麼是圓的?我這方榫頭怎麼插得進去?”
圓通不緊不慢地說:“方師傅,這雕花板曲線優美,自然要配圓榫眼。你那方榫頭太過死板,改圓了不就行了?”
“豈有此理!”方守正胡子都氣歪了,“方枘圓鑿,如何能入?這是基本道理你不懂嗎?”
“什麼方枘圓鑿,分明是你不知變通!”圓通反唇相譏。
二人爭執不下,最後隻好各自讓步:方守正勉強把榫頭削去四角,做成八角形;圓通也不情願地把圓榫眼修出幾個角。這麼一來,榫頭榫眼總算能勉強接上,但結合處縫隙明顯,鬆鬆垮垮。
同樣的問題接踵而至。方守正做的方桌,圓通偏要配個圓桌腿;圓通做的圓鏡框,方守正非要加個方底座。二人你改我的,我改你的,好好的紫檀木料被折騰得夠嗆。
一個月後,家具做得七七八八,但組合起來歪歪扭扭,怎麼看怎麼彆扭。
這天深夜,方守正獨自在工坊對著那套歪斜的家具發愁,忽然聽見門外有響動。開門一看,是鎮上的老更夫李伯。
“方師傅,這麼晚還不休息?”李伯笑道,“喲,這就是給趙員外做的家具?”他走進工坊,繞著家具走了一圈,眉頭越皺越緊。
“恕我直言,這家具怎麼這麼...彆扭呢?”
方守正歎口氣,把前因後果說了一遍。
李伯聽罷哈哈大笑:“你們啊,就像這榫頭和榫眼,各執一端,能不彆扭嗎?”他拿起一個方榫頭和一個圓榫眼,“其實啊,方的有方的妙,圓的有圓的好,何必非要對方按自己的方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