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差點氣暈過去:“敢情我說什麼你都沒聽進去,就惦記著你那破玉!”
第二天,王老二換了方法。他不再亂挖,而是滿山找“質地細膩”的石頭。倒還真讓他找到幾塊光滑的,寶貝似的抱回家,結果一鑒定——都是普通鵝卵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下連村裡的小孩都笑話他:“王叔王叔,又來找玉啦?我這兒有塊‘寶玉’,拿糖換不?”
王老二氣得直瞪眼。
轉機出現在一個雨天。王老二躲在一個山洞裡避雨,無聊地用鋤頭敲打洞壁,忽然發現一塊顏色特彆的石頭,淡青色,摸上去涼絲絲的。他心中一動,小心挖出來,冒雨跑回家。
“媳婦!媳婦!我找到了!真找到了!”王老二衝進家門,渾身濕透卻滿臉紅光。
李秀英半信半疑地接過石頭,左看右看:“這不還是塊石頭嗎?”
“不一樣!這次真的不一樣!”王老二寶貝似的抱著石頭,“你摸摸,溫潤的!肯定是玉!”
第二天,他興衝衝地抱著石頭去找那玉石商人。商人拿著放大鏡看了半天,又敲又照,最後抬頭問:“你這石頭從哪兒來的?”
王老二心跳加速:“野...野豬山,怎麼了?是玉吧?”
商人搖頭:“這不是玉。”
王老二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
“不過,”商人又說,“這是一種稀有的硯石,磨墨極好,文人墨客喜歡。這樣吧,我出二兩銀子收了。”
王老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二兩銀子!他種半年地也掙不到這麼多!
揣著白花花的銀子,王老二一路狂奔回家,進門就喊:“媳婦!咱們有錢了!”
李秀英見到銀子,也驚呆了:“這...這真是那石頭換的?”
“那還有假!”王老二得意洋洋,“我就說山裡有寶貝吧!”
當晚,夫妻倆對著桌上的銀子發呆。李秀英忽然說:“老二啊,你這半個月挖山,把後山那片荒地都翻鬆了。我尋思著,不如在那兒種點果樹?”
王老二正在興頭上,滿口答應:“種!明天就種!”
說乾就乾,王老二這次不挖玉了,改種樹。因為他把地都翻過了,鬆土省了不少力氣。他種上梨樹、桃樹,還在樹間隙地裡種上雜糧。
說來也怪,經過他那麼一挖一翻,原本貧瘠的土地變得格外肥沃,果樹長得特彆旺。第二年春天,桃花梨花開了滿山,美不勝收;到了秋天,果實累累,咬一口,甜得粘手。
王老二的水果一拿到集市就被搶購一空,賺的錢比那二兩銀子多多了。
更巧的是,有次他在果園除草,又發現幾塊那種硯石,再賣給玉石商人,又得了一筆意外之財。
如今的王老二成了村裡的致富能手,大家都來請教。他總愛摸著頭笑:“我哪懂什麼啊,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隻有李秀英知道,他晚上還會偷偷摸出那塊最初換銀子的硯石,對著燈光看,然後自言自語:“早知道山裡有這寶貝,我當初還找什麼玉啊...”
這天,說書人又來到桃花村,聽說了王老二的故事,拍案叫絕:“這才是真正的‘劚山覓玉’啊!”
王老二不解:“先生,我找的不是玉,是硯石啊。”
說書人搖著扇子笑道:“老弟,你這就不懂了。劚山覓玉的真諦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你為找玉翻遍了山,雖然沒找到玉,卻意外發現了更適合你的財富。這滿山果樹,這筆硯石,不就是你的‘玉’嗎?”
王老二琢磨半晌,恍然大悟:“這麼說,我王老二還真成了故事裡的人?”
說書人點頭:“而且是個好結局的故事。”
從此,王老二還是那個容易輕信傳言的王老二,隻不過現在他隻信那些關於種果樹、改良品種的“傳言”。而“王老二劚山覓玉”的故事,也成了桃花村一代代傳下去的笑話兼佳話。
至於那塊曾被王老二當作寶玉的硯石,一直被他擺在堂屋最顯眼的地方。每當有客人問起,他就會繪聲繪色地講起自己當年如何“劚山覓玉”的壯舉,當然,省去了被野豬追、被馬蜂蟄的狼狽片段。
而李秀英總是在一旁抿嘴偷笑,偶爾補充一句:“要不是我讓他種果樹,他現在還在山裡做白日夢呢!”
所以啊,這“劚山覓玉”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你拚命尋找的寶貝不一定是你真正需要的,而就在你尋找的過程中,可能已經為你打開了另一扇門。當然,最重要的是——得有個明白人在旁邊時不時給你潑潑冷水,免得你一頭栽進坑裡出不來!
喜歡成語大搞笑請大家收藏:()成語大搞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