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小樂趕緊打斷,“爺爺,太嚴肅了!輕鬆點,笑一個!”
董老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比哭還難看。
重新開始,董老硬著頭皮講起來。畢竟是教了一輩子書的人,一旦進入狀態,便忘了鏡頭,滔滔不絕,引經據典。
小樂在旁邊急得直跳腳——在線人數從開始的幾百人掉到了幾十人。
果然,首播慘淡收場。彈幕評論多是:“老學究講學,無聊”、“聽不懂”、“像回到大學課堂,快睡著了”。
董老倒是鬆了口氣:“老夫早就說過,此路不通。”
小樂卻不甘心:“爺爺,是方法不對!咱們得創新!”
第二次直播,小樂給爺爺安排了“角色扮演”,穿上戲服講曆史。董老勉強套上寬大的漢服,剛講兩句就踩到衣角,差點摔個跟頭,直播現場一片混亂。
第三次,小樂要求爺爺邊泡茶邊講學,結果董老一心不能二用,要麼忘了添水,壺底燒穿;要麼講得入神,茶水溢出,燙了手。
接連失敗,董老心灰意冷,決定最後一次直播,之後就徹底放棄。
這次,小樂不再乾涉,讓爺爺隨心而講。
或許是因為放下了心理包袱,董老不再刻意迎合,回歸本色。他選了自己最拿手的《詩經》,從“關關雎鳩”講到“昔我往矣”,不戲說,不煽情,就是平實而深入地解析詩文背後的曆史與文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講到動情處,他閉目吟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睜開眼時,他驚訝地發現,在線人數不知不覺已破萬,彈幕也變了風向:
“原來《詩經》這麼美!”
“老先生講得真好,把我聽哭了。”
“這才是真正的學者風範!”
更讓董老意外的是,直播結束後,書齋的網店訂單暴增,不僅古籍銷量上漲,連他推薦的文房四寶也一售而空。
小樂歡呼:“爺爺!我們成功了!”
董老卻若有所思:“怪哉,老夫並未刻意討好,為何此次反響如此之好?”
漸漸地,董老明白了:觀眾並非隻愛淺薄娛樂,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自有知音。
此後,董老的直播越發得心應手。他堅持不講噱頭,不博眼球,就是老老實實做學問。出乎意料,這種“反潮流”的風格反而讓他脫穎而出,粉絲越來越多,連一些知名學者也來客串講解。
書齋生意起死回生,還額外收入豐厚,董老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將直播收益的大部分捐出,成立傳統文化基金會,資助貧困學子研讀國學。
消息傳出,輿論嘩然。有人讚他高風亮節,有人笑他傻,更多人不解:辛辛苦苦賺錢,為何又要捐出去?
在一次直播中,有觀眾直接提問:“董老,您為什麼不把錢留著安享晚年呢?”
董老微微一笑,答道:“《論語》有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老夫開直播,初心是為保住這間書齋。如今目的已達,多餘財富,自當回饋社會。耆儒碩望四字,重若千鈞,豈是虛名?”
這番話贏得滿堂彩,也讓“耆儒碩望”這個古老的詞彙登上了熱搜。
更讓董老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他的直播而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主動來書齋求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講堂。
某日,曾經嘲笑他“老古董”的房東來訪,不好意思地說:“董老,我想把租金降回去。您這樣的學者,是我們這條街的招牌,我不能隻顧眼前利益。”
董老笑道:“該多少就多少,不必特意照顧。如今書齋經營尚可,付得起租金了。”
夕陽西下,送走最後一位讀者,董老獨自在書齋內整理書籍。小樂走進來,看著爺爺,忽然說:“爺爺,我現在才真正明白,‘耆儒碩望’不隻是一個頭銜,更是一種精神。”
董老欣慰地點點頭,指著匾額上“守拙齋”三字:“守拙非真拙,碩望不在名。做人做學問,貴在守住本心。”
窗外,華燈初上,古老的街道在暮色中更顯韻味。書齋內,七旬老者繼續著他的堅守,用最古老的方式,傳遞著最永恒的價值。
而“耆儒碩望”這個詞,也因為這位固執又可愛的老人,在無數年輕人心中,變得鮮活而生動起來。
喜歡成語大搞笑請大家收藏:()成語大搞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