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嵐州以強硬的姿態頂住了第一波內外壓力,如同磐石經受住了浪潮的拍打,不僅未曾後退,反而將棱角磨礪得更加分明。然而,沈逸深知,河西州及其背後的勢力絕不會善罷甘休,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果然,沒過多久,一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如同驚雷般傳遍了青嵐州——皇帝派遣欽差大臣,南巡考察新政,首站便是青嵐州!
這一次的欽差,非同小可。乃是以吏部右侍郎周廷儒為正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李崇文為副使的豪華陣容。周廷儒是朝中有名的務實乾吏,雖非閣老,卻深得皇帝信任,掌管官員考功,權柄不小;而李崇文則是清流言官的代表,素以剛正不阿、言辭犀利著稱,對沈逸這種“離經叛道”的行事風格早有微詞。皇帝派出這樣一對組合,其意不言自明——既要親眼看看青嵐州的“實績”,也要敲打敲打沈逸這個“不安分”的年輕臣子。
消息傳來,青嵐州上下剛剛因擊退外部壓力而振奮的士氣,不由得又蒙上了一層緊張的氛圍。這一次,來的不是找茬的巡察使,而是手握實權、代表皇帝意誌的欽差!其考察結果,將直接關係到青嵐州新政的存廢,乃至沈逸本人的前程!
州衙核心會議室內,氣氛凝重。
“夫君,此次欽差來意,恐怕不善。”寧清漪眉宇間帶著憂色,“周侍郎或可理喻,但那李禦史……怕是專為挑刺而來。”
柳書瑤也蹙眉道:“我們的許多做法,確實與舊製迥異,若被他們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恐對夫君不利。”
蘇小蠻滿不在乎:“怕什麼?咱們行得正坐得直,還有陛下禦賜的金匾呢!”
楚瀟瀟則提供了更詳細的情報:“周侍郎為人還算公允,重實績;李禦史則古板守舊,且與朝中幾位對夫君不滿的禦史過往甚密。他們此行,河西州那邊必然也會有所動作。”
沈逸聽著夫人們和下屬的分析,麵色平靜。他早已料到會有這一天,青嵐州的變化太大,不可能永遠躲在皇帝的“默許”之下。欽差的到來,是危機,也是機遇。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沈逸緩緩開口,打破了沉默,“既然來了,那我們就要讓他們看到一個真正的、生機勃勃的青嵐州!看到我們推行的新政,給百姓帶來了何等實實在在的好處!”
他站起身,目光掃過眾人,開始部署:
“清漪,你總攬內政,確保欽差在州期間,各衙門運轉如常,政令暢通,市麵繁榮穩定,絕不可出現任何紕漏!”
“書瑤,準備好所有賬冊、文書,尤其是關於商會、工坊利潤、稅收增長、民生改善的數據,要詳實、清晰,經得起任何盤查!同時,暫停一切可能引起爭議的新政試點,一切等欽差走了再說。”
“趙虎,全城戒嚴提升至最高等級,確保欽差安全萬無一失!但切記,不可顯得如臨大敵,要外鬆內緊。”
“小蠻,青鸞衛配合趙虎,同時盯緊所有隨行人員,看看有無人與外部勢力暗通款曲。”
“瀟瀟,聽風閣動用一切資源,我要知道欽差一行沿途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們私下裡的每一句議論!”
眾人領命,紛紛行動起來。整個青嵐州如同精密的鐘表,為了迎接這次“大考”而高速運轉起來,隻是這運轉之中,多了幾分小心翼翼的審慎。
十日後,欽差儀仗抵達青嵐州境。
沈逸率領州衙眾官吏,於州界處恭迎。場麵隆重而規範,既不顯諂媚,也不失禮數。
周廷儒年約五旬,麵容清臒,目光沉穩,見到沈逸,隻是微微頷首,態度不冷不熱。而李崇文則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樣,眼神銳利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似乎想從這歡迎隊伍的細節中找出什麼錯處。
接下來的數日,欽差一行在沈逸的陪同下,開始了對青嵐州的全麵考察。
他們視察了整齊劃一、機聲隆隆的工坊區。柳書瑤對答如流,將每一筆產出、利潤、稅收、工人薪酬福利都解釋得清清楚楚。看到工人們精神飽滿,聽到他們談起如今的生活充滿希望,周廷儒微微頷首,而李崇文則對“工人最低薪酬”和“工傷撫恤”提出了質疑,認為此乃“擅改祖製,蠱惑人心”,被柳書瑤以“此乃州衙與商會契約,自願達成,旨在穩定工匠,提升效率,且並未動用國庫一分一銀”巧妙化解。
他們走進了書聲琅琅、科目新穎的州學。當看到學子們不僅學習經義,還鑽研算學、格物,甚至進行實際操作時,李崇文的臉色十分難看,當場斥責“不務正業,有辱斯文”。沈逸並未直接反駁,而是請出了在特科中表現出色的學子林楓和孫銘,讓他們闡述格物、商事對治理地方的實際作用,兩人言之有物,邏輯清晰,讓周廷儒眼中露出了欣賞之色。
他們參觀了乾淨整潔、管理有序的官營醫館,芸娘親自講解如何利用本地藥材和推廣衛生知識降低疫病發生率,數據詳實,效果顯著,連李崇文也挑不出太多毛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們甚至去看了新開辟的紅薯田和正在修建的道路。那畝產數千斤的“祥瑞”和熱火朝天的築路場麵,讓見多識廣的周廷儒也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