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暖閣裡,炭火越燃越旺。
橘紅色的火光,落在案上的考成法細則上。
“都察院考成法細則”七個大字,被映得格外清晰。
屠滽捧著細則,目光落在“每季度民生督查十件、吏治彈劾五件、邊防巡查三次”的條款上。
眉頭微微蹙起。
這數量不算少,都察院之前連敷衍的奏折都湊不齊,現在要實打實完成,怕是有些難度。
李東陽看出了他的顧慮。
伸手從案上拿起一支筆,指著“民生督查”那條,輕聲解釋:“朝宗,你可彆覺得這十件事多。”
“之前劉宇在任時,都察院一季度遞上去的民生折,能有三件真辦事的就不錯了,剩下的不是湊數,就是盯著陛下的小事找茬。”
“陛下定這個數,不是刁難,是想讓都察院回歸本分——百姓的事,多辦一件是一件,總比天天紙上談兵強。”
屠滽點點頭。
又指著“實績由內閣、錦衣衛共同核查”的字樣。
語氣裡帶著幾分疑惑:“首輔,都察院的實績核查,怎麼還需要錦衣衛參與?”
“按規矩,這該是內閣和吏部的事吧?”
他不是抵觸錦衣衛,隻是覺得特務機構插手監察,難免會讓都察院的言官心裡不安,怕影響後續工作。
李東陽早料到他會問這個。
歎了口氣,拿起旁邊一份奏折,正是之前劉宇逼迫下屬寫的雷同反對折:“朝宗,這你就彆怪陛下多心了,都是劉宇鬨的。”
“之前劉宇操控都察院,連反對折都能逼著下屬寫得一模一樣,朝堂上誰都被蒙在鼓裡,若不是陛下發現得早,都察院還得被他折騰多久?”
“陛下讓錦衣衛加入,不是不信任你,是怕再出第二個劉宇——錦衣衛擅長暗訪,能查清楚都察院報上來的實績是真是假,免得有人再玩‘紙麵功夫’的把戲。”
屠滽接過那份雷同折。
看著上麵一模一樣的字跡,心裡也沉了沉。
他雖知道劉宇不是好人,卻沒想到竟囂張到這個地步,連奏折都能批量造假。
“首輔,我明白了,陛下這是怕都察院再出內鬼,用錦衣衛做個監督,不是針對我,也不是針對都察院的言官。”
語氣鬆了些,手指在“共同核查”上輕輕敲了敲。
“隻是錦衣衛具體怎麼參與?總不能天天盯著都察院的人吧?”
“放心,陛下早定了規矩。”
李東陽笑著解釋,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個簡單的流程。
“都察院每季度末先自己報實績,附上憑證——比如民生督查,得有州縣官的回執、百姓的簽名;吏治彈劾,得有完整的證據鏈。”
“然後內閣先核對文書,看看憑證齊不齊、邏輯通不通,再讓錦衣衛去暗訪——比如民生督查的州縣,錦衣衛悄悄去問百姓,是不是真辦了實事;彈劾的貪官,是不是真被查處了。”
“最後內閣和錦衣衛的結果對得上,才算實績達標;對不上的,再讓都察院解釋,解釋不清的就按規矩降職罷官,這樣既公平,又能堵死造假的路。”
屠滽看著李東陽畫的流程。
眼裡漸漸亮了。
這個核查方式既不越權,又能確保實績真實,比單純靠內閣核對文書靠譜多了。
“陛下考慮得真周全!”
忍不住讚歎。
“這樣一來,言官們想敷衍都難,隻能踏踏實實去辦事,不然錦衣衛一暗訪,就露餡了。”
李東陽點點頭。
又翻到細則後麵的獎懲條款:“你再看這個,實績達七成以上賞,三成以下降職,不足一成罷官,永不錄用。”
“陛下說了,賞要賞得讓人眼紅,罰要罰得讓人害怕——之前都察院的官,不管乾好乾壞,隻要不犯大錯就能混日子,現在不行了,得憑實績說話。”
“比如你手下的監察禦史,要是一季度辦了十二件民生實事,超過了十件的要求,陛下就可能升他的官;要是隻辦了兩件,那對不起,降成主事,去地方曆練曆練,什麼時候會辦事了再回來。”
屠滽拿起細則。
逐字逐句地看獎懲部分,越看越覺得合理。
“這樣能激勵言官們辦事的積極性,也能把那些混日子的人篩出去,都察院才能有新氣象。”
他突然想起之前山東苛捐的奏報。
問道:“首輔,那像基層苛捐這種事,都察院要是查出來,算在‘吏治彈劾’裡嗎?”
“算!怎麼不算?”
李東陽立刻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