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吏員上前一步,眼中帶著一絲疑惑。
“尚書大人,咱們第一步該做什麼?”
“先評京師的官員。”王瓊道,語氣堅定。
“從京官開始,把每個人的履曆、政績都翻出來,按考成法的標準,一一核對。”
“是!”吏員們不敢耽擱,齊聲應道,聲音響亮。
吏員們立刻去檔案房搬資料,那檔案房堆得滿滿當當,仿佛一座知識的山。
從京官的日常考勤記錄,到他們處理事務的卷宗,再到百姓的投訴信,一一被搬到議事廳。
吏員們分成幾組,分工明確。
一組核對“事務完成率”,他們眼睛緊緊盯著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看京官有沒有拖延的差事。
一組核對“差錯率”,他們仔細審查每一份卷宗,查他們處理的卷宗有沒有錯漏。
還有一組負責整理百姓的評議——這些評議是錦衣衛從各部門的“意見箱”裡彙總來的,記錄著百姓對官員的評價,他們認真分類整理,生怕弄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瓊也沒閒著,他親自翻看重點官員的資料。
比如順天府知府劉煥的稅銀記錄,永平府同知張謙的賑災卷宗。
越看,他的眉頭皺得越緊,仿佛能夾死一隻蒼蠅。
劉煥的稅銀記錄上,明明有五千兩漂沒,卻在“事務完成率”裡寫了“全額完成”。
張謙的賑災卷宗裡,損耗三成的記錄被改成了“一成”,還標注了“正常運輸損耗”。
“這些人,真是膽大包天。”王瓊低聲罵了一句,聲音裡充滿了憤怒。
他把這些有問題的資料挑出來,做上標記,動作熟練而果斷。
接下來的幾天,吏部忙得不可開交。
議事廳裡的燈,每天都亮到深夜,仿佛不知疲倦的守衛。
吏員們白天核對資料,眼睛熬得通紅,卻不敢有絲毫懈怠。
晚上彙總結果,頭腦飛速運轉,確保不出差錯。
王瓊每天都守在吏部,隨時解決遇到的問題。
比如有的官員履曆不全,他就讓人去相關部門調取,不找到不罷休。
有的百姓評議模糊,他就讓人去實地核實,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
沒人敢偷懶,也沒人敢弄虛作假。
他們都知道,這是陛下親自定的考成法,出了差錯,不僅自己要倒黴,連尚書大人都可能受牽連,誰也不想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第五天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大地上,給一切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
吏員們終於把京師官員的考核結果彙總好了。
一個吏員拿著彙總表,快步走到王瓊麵前,腳步匆匆。
“尚書大人,結果出來了。”
王瓊放下手裡的卷宗,動作有些急切,接過彙總表。
手指在上麵劃過,眼睛緊緊盯著每一個數字。
越劃,他的臉色越沉,仿佛烏雲密布的天空。
彙總表上寫著:京師共三百二十七名京官。
按考成法標準,合格者僅六十七人,不足二成。
“怎麼會這麼少?”王瓊的聲音有些發顫,充滿了震驚。
他以為合格的人會少,卻沒想到,隻有二成。
這意味著,八成的京官,要麼拖延事務,要麼差錯百出,要麼被百姓投訴,甚至還有人,又拖延又出錯,還被百姓罵。
“大人,咱們核對了三遍。”吏員小聲道,聲音裡帶著一絲無奈。
“每一個人的每一項指標,都反複查過,沒出錯。”
王瓊坐在椅子上,手裡的彙總表幾乎要被捏皺,他的心情沉重得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他知道,這個結果,太驚人了。
要是報給陛下,陛下會是什麼反應?是震怒?還是會讓吏部重新核查?
可他心裡清楚,吏員們已經核對了三遍,結果不會錯。
“不行。”王瓊猛地站起身,動作果斷而堅決。
“這事太大了。”
“我得去暖閣。”
“親自跟陛下說。”
他把彙總表折好,放進懷裡,動作小心翼翼。
整理了一下官袍,快步走出吏部。
門外的夕陽已經沉了一半,染紅了半邊天,那景色美得讓人陶醉。
王瓊卻沒心思看,他快步走向皇宮,腳步匆匆,心裡隻有一個念頭,把這個結果,告訴陛下,問問陛下,該怎麼辦。
喜歡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請大家收藏:()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