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的怒火與增兵,很快在江北戰場上顯現出效果。豫親王多鐸在淮西慘敗後,一度退守淮安,舔舐傷口。得到北京派來的兩萬八旗蒙古生力軍,以及嚴令之後,他迅速重新振作,決定挽回顏麵。
多鐸深知,南明軍火器犀利,尤其是那種超遠射程的重炮,正麵攻堅代價太大。他改變了策略,將主攻方向放在了看似相對薄弱,且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徐州!
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扼守南北咽喉。若能攻克徐州,清軍便可長驅直入,威脅南京,同時切斷明軍江北各鎮之間的聯係。此時鎮守徐州的,是興平伯高傑。高傑部戰鬥力不弱,但軍紀較差,與周邊明軍關係也不睦,相對孤立。
弘光元年十一月,凜冬已至,北風呼嘯。多鐸親率主力大軍八萬,對外號稱十五萬,浩浩蕩蕩,自淮安、宿遷方向,分數路向徐州壓來。旌旗蔽日,鐵蹄撼地,聲勢極為駭人。
徐州城頭,高傑望著城外密密麻麻的清軍營寨,臉色凝重。他雖驍勇,但也知道敵眾我寡,壓力巨大。
“媽的,多鐸這龜孫,看來是盯上老子了!”高傑啐了一口,“朝廷的援軍呢?史閣部怎麼說?還有那個什麼……忠貞營,到哪兒了?”
部下稟報:“史閣部已急調揚州黃得功部北上策應,但黃部需防鎮江對麵之敵,能動用的兵力有限。忠貞營劉宗敏部,已過鳳陽,正在急速趕來,預計還需三五日。”
“三五日?誰知道這三五日能不能頂住!”高傑焦躁地踱步,“城內糧草尚足,但火藥箭矢消耗巨大。關鍵是,韃子的紅夷大炮也不少,天天轟城,弟兄們傷亡不小。”
正如高傑所憂,清軍此番有備而來,攜帶了大量火炮,雖不及明軍的“弘光四式”射程遠,但數量占優,日夜不停地轟擊徐州城牆,造成多處破損,守軍疲於修補。多鐸還派出小股精銳騎兵,不斷襲擾徐州周邊的糧道和哨卡。
大戰在徐州城下爆發。清軍驅使降兵和民夫為先導,猛攻徐州各門。高傑親自督戰,率部浴血拚殺,憑借城牆工事,一次次擊退清軍的進攻。城上城下,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徐州城如同暴風雨中的一葉扁舟,岌岌可危。
就在高傑部苦苦支撐,城牆一處缺口即將被突破的危急時刻,北方地平線上,煙塵大作,一支人馬如同旋風般殺到!正是日夜兼程趕來的忠貞營劉宗敏部!
劉宗敏沒有直接進城,而是按照其最擅長的戰術,利用騎兵的機動性,悍然從側翼直插清軍攻城主力的後方!
“兄弟們!殺韃子!讓朝廷看看咱們的成色!”劉宗敏獨眼圓睜,一馬當先,揮舞著沉重的戰刀,如同猛虎下山,衝入清軍陣中。忠貞營的將士們也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卒,作戰悍不畏死,瞬間將清軍的後陣攪得天翻地覆。
多鐸沒料到明軍援兵來得如此之快,更沒料到這支援兵如此凶悍,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攻城的清軍腹背受敵,陣腳大亂。
高傑在城頭看得分明,大喜過望:“是劉蠻子!快!開城!隨我殺出去,接應忠貞營!”
徐州城門洞開,高傑親率精銳騎兵衝出,與城外的忠貞營裡應外合,夾擊清軍。一時間,清軍大敗,丟盔棄甲,向後潰退十餘裡,才在多鐸親軍的彈壓下穩住陣腳。
徐州之圍暫解。此戰,忠貞營的及時趕到和悍勇表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高傑雖然對劉宗敏這類“流寇”出身仍有鄙夷,但也不得不承這個情,對劉宗敏的態度客氣了不少。
消息傳回南京,朱慈烺對劉宗敏和忠貞營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厚加賞賜。同時,他也更加確信,將這支力量投放到關鍵戰場,是一步險棋,但也是一步能激發其潛力、考驗其忠誠的好棋。徐州的烽火,預示著江北更大規模、更殘酷的戰役,即將拉開序幕。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