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肅貪風暴暫時告一段落,徐州的戰事也進入了短暫的相持階段,但朱慈烺麵臨的另一個巨大挑戰——財政危機,卻愈發凸顯。
暖閣內,戶部尚書以及幾位理財能手,正麵色愁苦地向皇帝彙報著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陛下,淮西戰役賞賜、撫恤,支出白銀八十五萬兩;徐州方向戰事,每日糧餉、軍械消耗,約需一萬五千兩;張煌言靖海營維持及賞賜,需三十萬兩;秦良玉、黃得功等各部軍餉,按月需四十萬兩;各地官員俸祿、衙門開支……加之今年蘇鬆常等地因戰亂、清田影響,夏稅征收不足往年六成……國庫……國庫已然空空如也啊!”老尚書的聲音帶著哭腔。
朱慈烺看著賬冊上那巨大的赤字,眉頭緊鎖。他知道明朝財政崩潰是遲早的事,卻沒想到壓力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光靠抄家那幾個貪官和逼迫士紳“捐款”,不過是杯水車薪,而且非長久之計。
“開源節流,有何良策?”朱慈烺沉聲問道。
一位官員出列道:“陛下,或可再加征‘遼餉’、‘剿餉’……”
“不可!”朱慈烺斷然否決,“舊例三餉,已是竭澤而漁,民怨沸騰。朕登基之初便已明令廢除部分地區),豈能自食其言?”他深知,再加稅賦,等於把更多百姓推向對立麵。
另一人道:“或可發行寶鈔……”
朱慈烺冷笑:“寶鈔早已形同廢紙,民間拒用,此法無異於盤剝百姓,更不可行。”
場麵一時陷入僵局。傳統的理財手段,在這個末世,似乎都已走到了儘頭。
這時,朱慈烺將目光投向了一直旁聽的宋應星。“宋卿,格物院近日可有能生財的妙策?”
宋應星如今不僅是軍器製造總局總督,朱慈烺也讓他兼管著一些與科技相關的民用項目探索。他聞言出列,躬身道:“陛下,軍工生產固然消耗巨大,然其相關技藝,或可轉為民用,開辟財源。”
“仔細道來。”
“其一,水泥。”宋應星道,“格物院依陛下所授原理,反複試驗,已初步燒製出一種名為‘弘光泥’之物,以石灰石、黏土等煆燒研磨而成,遇水凝固後堅硬如石,可用於築城、修路、建堤、造屋,其速遠快於傳統糯米汁灰漿,且更為堅固耐久。若能大規模生產,不僅可用於軍事工程,亦可售與民間,尤其江南水鄉,堤壩、房舍需求巨大。”
朱慈烺眼睛一亮,水泥!這可是基建神器,不僅能快速提升防禦工事等級,更能帶動民用建築業,甚至為將來修路架橋、發展交通打下基礎。“好!立刻選定場地,籌建水泥廠,儘快規模化生產!”
“其二,玻璃。”宋應星繼續道,“泰西玻璃製品,於沿海售價高昂。格物院已能燒製出透明度尚可的平板玻璃與器皿玻璃。若能精進工藝,降低成本,既可替代昂貴的窗紙,製作器皿、鏡片,亦可作為奢侈品外銷,利潤豐厚。”
玻璃!這也是賺錢的好東西。朱慈烺點頭:“準!集中工匠,攻關玻璃工藝,尤其是透明度和量產問題。”
“其三,海運。”宋應星最後道,“張將軍已控海路,我朝可與南洋、倭國乃至泰西人貿易。除絲綢、瓷器外,我軍中淘汰之舊式火銃、刀甲,亦可整理出售給南洋土王,換取糧食、硝石、硫磺等急需物資。甚至……可效仿宋元舊製,組建市舶司,官營海貿,抽分獲利。”
朱慈烺心中大動。軍火貿易,官營海貿!這確實是來錢快,又能處理淘汰裝備、獲取戰略物資的好方法。雖然可能有些“政治不正確”,但在生存麵前,這些都顯得無關緊要了。
“宋卿所言,甚合朕意!”朱慈烺當即拍板,“著即成立‘格物興利司’,由宋愛卿兼領,專司水泥、玻璃等新物研發與生產、銷售。另,命戶部、兵部會同張煌言,籌劃組建市舶司及軍貿事宜,製定細則,儘快施行!”
通過這些超越時代的“格物新策”,朱慈烺試圖在傳統的農業稅之外,開辟出新的財政來源,為這場艱難的國運之戰,注入持續的動力。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