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慈烺為內部隱憂和弟弟下落心緒不寧之時,江北前線終於傳來了期盼已久的捷報!
經過十餘日的慘烈攻防,廬州城依舊巍然屹立。秦良玉、馬祥麟母子率軍浴血奮戰,頂住了多鐸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城中軍民傷亡慘重,物資幾乎消耗殆儘,但守城的意誌從未動搖。
關鍵時刻,黃得功率領的八千揚州援兵,終於衝破清軍小股部隊的阻撓,如同神兵天降,出現在廬州東南方向!與此同時,鄭森押送的那批武英營炮手和五十門“弘光二式”野戰銃也及時運抵,立刻被秦良玉投入戰場。
生力軍的加入和犀利火炮的助陣,讓疲憊的守軍士氣大振。秦良玉當機立斷,決定不再被動防守,下令打開城門,以黃得功部為先鋒,馬祥麟率城內精銳為側應,向久戰疲敝的清軍發起了反衝擊!
多鐸萬萬沒料到困守孤城的明軍還敢主動出擊,更沒料到明軍援兵來得如此之快,且帶來了如此多的火炮。一時間,清軍陣腳大亂。黃得功部悍勇無比,直插清軍中軍;馬祥麟部如一把尖刀,攪亂了清軍側翼;而城頭新到的火炮則提供了精準而猛烈的火力支援,專門轟擊清軍的指揮節點和騎兵集結地。
血戰半日,清軍大敗,傷亡逾萬,被迫放棄對廬州的包圍,狼狽向北潰退,一直退過淮河才穩住陣腳。多鐸本人也在親兵拚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脫。明軍乘勝追擊,收複了廬州外圍多處州縣,繳獲輜重無數。
廬州大捷的消息傳回南京,舉城歡騰!這是繼淮西戰役後,南明軍隊在正麵戰場上取得的又一次決定性勝利,再次重創了清軍主力,徹底穩固了淮西防線,確保了帝鄉鳳陽的安全!
朱慈烺聞訊,長長舒了一口氣,多日緊繃的神經終於得以放鬆。他立刻下旨,犒賞三軍!晉封秦良玉為“寧國公”,世襲罔替;馬祥麟晉封“廬國公”;黃得功晉封“靖南侯”;所有有功將士,皆按功行賞,陣亡者厚加撫恤。同時,他親筆撰文,昭告天下,盛讚前線將士之忠勇,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
然而,在這普天同慶的氛圍下,暗流依舊在激蕩。
泉州,施琅府邸。聽著廬州大捷的消息,施琅的臉色更加陰沉。南明越是勝利,他心中那份不安和嫉妒就越是強烈。鄭森在此次援救廬州的過程中,雖然未直接參戰,但其協調轉運火炮有力,據說也得到了皇帝的嘉獎。這讓他感覺自己愈發被邊緣化。
“不能再等了……”施琅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對心腹吩咐道,“想辦法,再聯係北邊的人。告訴他們,我可以提供鄭家水師的布防圖,以及南京朝廷水師的動向……但我需要他們給出更明確的承諾!”
而在江南士紳的密室裡,廬州大捷的消息則讓他們心情複雜。一方麵,他們也不願看到清虜南下,畢竟那意味著更徹底的掠奪和毀滅。但另一方麵,朝廷的勝利,意味著皇帝的地位更加穩固,那“清田”和新政的推行,恐怕會更加勢不可擋。
“看來,這位小皇帝,是真有幾分氣運和本事……”那位沈氏家族的族長喃喃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和忌憚,“或許……我們真的該考慮,如何‘順應’這新政了?”密室中無人應答,但一種微妙的變化,已經開始在一些較為務實的士紳心中滋生。
捷報與暗流,忠誠與背叛,希望與危機,依舊在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上交織、碰撞。未來的道路,依然布滿荊棘。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