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卷地,寒沙漫卷,戰爭的陰雲如墨潮般迅速籠罩了廣袤的江淮大地。曾經靜謐的原野上,清軍調動的痕跡已無法遮掩——大批偵騎身著玄甲,如鬼魅般出現在徐州、宿遷以北的荒郊,馬蹄踏碎晨霜,與明軍的“夜不收”偵察兵在曠野中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殘酷的暗戰。短兵相接的鏗鏘聲、箭矢破空的銳嘯聲,時常在暮色或黎明中驟然響起,又迅速歸於沉寂,隻留下散落的兵器與暗紅的血跡,在凜冽的寒風中訴說著交鋒的慘烈。空氣中彌漫著硝煙的焦苦味與難以言喻的緊張,連田埂間的枯草都似在戰栗,仿佛早已預見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
南京皇城之內,南明的戰爭機器已全速運轉,往日的從容被緊迫取代。通往江北的水陸要道上,景象空前繁忙:陸路之上,騾馬拖拽的糧車、載滿軍械的牛車首尾相接,車輪碾過凍土發出沉重的吱呀聲,押運的士兵腰懸利刃,目光警惕地掃視著四周;水路之中,滿載藥材、火硝的漕船順流而下,船帆連綴如雲,船夫們吆喝著號子,奮力搖動船槳,隻求能早一刻將物資送往前線。戶部衙署裡,官員們圍著堆積如山的賬簿,手指在算盤上飛速撥動,額角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也無暇擦拭,隻為精準調配各州府的糧草;工部的匠人則日夜駐守工坊,將修繕好的甲胄、打磨鋒利的戰刀分類打包,生怕耽誤了軍需轉運。
龍江格物院的工坊更是燈火通明,晝夜不熄。熔爐中跳動的火焰映照著工匠們滿是煙塵的臉龐,他們手持鐵鉗,將燒得通紅的炮管從爐中取出,反複鍛打塑形——這是最新研製的“弘光五式”步營炮,炮身刻有精密的紋路,射程與殺傷力遠超前代。一旁的案台上,定裝彈藥整齊碼放,油紙包裹的藥包與鉛彈搭配精準,隻需裝入炮膛便可發射;牆角處,修複完好的刀甲弓矢堆積如山,每一件兵器都經過工匠們的細致檢查,確保能在戰場上護佑士兵的性命。運送兵器的騾隊每時辰便出發一批,蹄聲踏過青石板路,朝著江北方向疾馳而去,揚起的塵土中,滿是南明抵禦強敵的決心。
在這山雨欲來的危急時刻,朱慈烺,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冷靜與決斷。每日天未亮,他便身著常服前往武英殿,殿內早已彙聚了兵部、樞密院的重臣,案台上攤開的輿圖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清軍動向與明軍布防。朱慈烺俯身細看輿圖,時而傾聽將領們的軍情彙報,時而針對糧草轉運、兵力調配提出疑問,每一次批示都清晰明確,毫無半分猶豫。
一日朝議過後,他當著眾臣的麵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讓永王朱慈炤正式參與樞密議事,並賦予其“協理軍務”的名號。按照旨意,朱慈炤可協助處理非核心的軍報文書,在禦前會議上亦可直言獻策——此舉既是為了培養弟弟的理政能力,更是向滿朝文武傳遞出對朱慈炤的絕對信任。朱慈炤深知皇兄的良苦用心,愈發勤勉謹慎。他早年曾在北方輾轉,曆經戰亂洗禮,不僅養成了細致入微的習慣,更對軍旅事務有著敏銳的直覺。麵對堆積如山的軍報,他總能從繁雜的文字中捕捉到關鍵信息:或是某部糧草轉運的延誤,或是某處關隘布防的疏漏,提出的建議往往切中要害,很快便贏得了史可法、黃道周等重臣的認可與尊重。
就在君臣同心備戰之際,前線傳來急報:清軍前鋒已抵達徐州以北六十裡處,數萬大軍就地紮營,連綿的營帳如黑色巨獸般盤踞在原野上。更令人憂心的是,清軍正驅趕著劫掠來的民夫,在營寨外砍伐樹木,打造雲梯、撞車等攻城器械,木屑紛飛間,大戰的氣息已濃烈到極致,仿佛隻需一根火星,便能點燃整個江淮大地。
屋漏偏逢連夜雨,司禮監掌印太監韓讚周的密報接踵而至:南京城內,一些此前被壓製的反對勢力見清軍壓境,又開始蠢蠢欲動。他們或在茶館酒肆中散布流言,或通過親友私下傳遞消極言論,“虜勢浩大,難以抵擋”“朝廷應早作和議打算”等話語,如毒草般在市井間蔓延,試圖動搖人心。
朱慈烺覽罷密報,猛地將奏疏拍在案上,怒極反笑:“大戰未開,便先怯戰言和?此等亂臣賊子,其心可誅!”他眼中閃過冷厲的光芒,當即下令:由韓讚周牽頭,聯合刑部、都察院開展“肅謠”行動,凡有散布失敗言論、動搖軍心者,無論官職高低、身份貴賤,一律下獄嚴查,絕不姑息!旨意下達後,南京城內很快展開了清查,捕快們穿梭於街巷之間,將散布流言者一一抓獲,往日裡喧囂的茶館酒肆恢複了秩序,人心漸穩。
在鐵腕整肅內部的同時,朱慈烺亦不忘鼓舞前線士氣。他回到禦書房,提筆寫下《諭江北將士書》,燭火搖曳中,他的筆觸時而沉重,回顧甲申國難以來的顛沛流離,百姓流離失所、將士浴血犧牲的場景躍然紙上;時而激昂,肯定江北將士們堅守防線、奮勇殺敵的功績,嚴厲斥責清軍燒殺劫掠的暴行;文末,他鄭重承諾:“朕與前線將士同生共死,朝廷絕不後退半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文很快以邸報形式發往江北各軍,每到一處軍營,識字的軍官便會登上高台,高聲宣讀諭書。寒風中,將士們肅立傾聽,當聽到“同生共死”四字時,不少老兵眼中泛起淚光,緊握兵器的手愈發用力,胸中的戰意如火焰般熊熊燃燒——這份諭書,不僅是皇帝的承諾,更是南明抵禦強敵的信念。
“皇兄此文,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前線將士聞之,必當感奮,誓死報國!”朱慈炤讀完邸報,由衷讚歎道。
朱慈烺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寒風卷著枯葉拍打窗欞,他沉聲道:“光靠言辭激勵還不夠。慈炤,你代朕擬旨,此次防禦作戰,所有立功將士,賞格翻倍;陣亡者,撫恤加倍,其子女由官府撫養至成年,確保他們衣食無憂、學有所成!”
“臣弟遵旨!”朱慈炤立刻躬身領命,他深知這道旨意的分量——這是將朝廷的決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保障,讓將士們在戰場上無後顧之憂,隻需一心殺敵。
南京緊鑼密鼓備戰之時,江北前線的明軍統帥史可法,已將指揮部從淮安前移至揚州。揚州地處江淮要衝,登高便可俯瞰周邊地形,史可法駐守於此,隻為更直接地協調各方兵力。他身著鎧甲,日夜駐守指揮部,案台上的輿圖被標記得密密麻麻,每一處防線、每一支軍隊的動向都清晰明了。
連日來,他連續發出數道指令:命徐州的高傑、劉宗敏部依托加固後的城防與外圍棱堡,堅守城池的同時,適時派出小股兵力襲擾清軍,拖延其攻城準備;令廬州的秦良玉部加強西南方向的戒備,防止清軍派出偏師迂回包抄,斷明軍後路;讓揚州的黃得功部作為戰略預備隊,集結於城郊,隨時準備馳援徐州、廬州等危急之地。
一道道軍令從揚州傳往各軍,如紐帶般將江北的明軍緊密聯結。從南京皇城的朱慈烺,到揚州前線的史可法,從日夜趕工的工匠,到堅守防線的士兵,整個南明在這一刻仿佛凝聚成了一塊堅不可摧的磐石。北風依舊呼嘯,戰雲依舊濃重,但每一個南明子民的心中,都燃起了抵禦外敵、守護家國的火焰,靜靜等待著與清軍的最終決戰。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