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中興初年,京畿初定,國本漸固,而中宮虛位已久,冊立皇後之事遂提上議程。內官監奉朱慈烺密旨,於宮中精挑細選了六位老成持重的太監與四位深諳禮儀的嬤嬤,皆為曆經三朝、謹言慎行之輩。為避人耳目,此行對外宣稱“采選通曉文墨、德行出眾之女官,以備宮中文書、教導之職”,實則在東廠番子的暗中護衛下,悄然分赴南京、常州、應天等地——核心目標,正是皇帝早已圈定的三戶書香官宦人家。這支秘密考察隊伍行事低調而高效,一路輕車簡從,不擾地方。抵達目的地後,太監與嬤嬤們並不急於登門,而是先在街巷鄰裡間暗中探訪,而後借“偶遇”之名登門拜會。每到一戶,他們皆以選女官為由,與候選女子從容對談,觀察其儀容舉止、言行應對;同時通過旁敲側擊,從其父母、兄弟、鄰裡乃至仆役口中,詳儘打探女子的性情德行、健康狀況、日常作息,甚至細至女紅水平、閱讀書目、飲食偏好等瑣碎細節,務求全麵勾勒出候選者的真實麵貌。不過旬日,三份厚厚實實的考察報告便由東廠密驛快馬送抵北京,呈至朱慈烺的禦案前。彼時武英殿內燭火通明,朱慈烺處理完北疆軍務,便拿起這份關乎後宮安穩乃至國本的密報,逐字逐句細細翻閱。第一份報告對應的是國子監祭酒之女。文中記載,此女年十八,通經史、善辭賦,言談間引經據典,出口成章,確是才學出眾。然嬤嬤在旁注中提及,麵對太監的問詢,其雖應答如流,卻始終抬眼平視,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傲氣,談及詩文時更是眉飛色舞,對家務瑣事則麵露不屑——這份外露的才情與清高,讓朱慈烺微微蹙眉。第二份是致仕知府之女。報告描述此女年十七,容貌溫婉,禮儀周全,應對時始終低眉順眼,進退有度,堪稱賢淑典範。但密探暗訪得知,此女凡事皆聽從父母安排,從未有過自己的主張,前日家中仆役不慎打碎祖傳瓷瓶,她竟嚇得半日不敢言語,隻知垂淚。朱慈烺輕歎一聲,這般柔弱無主見的性子,怕是難以勝任中宮之責,更遑論在關鍵時刻為他分憂。當目光落在第三份對應天府沈氏女的報告上時,朱慈烺的指尖放緩了翻動的速度,目光停留許久。報告載,此女名婉清,年方十七,容貌清麗卻非絕色,眉眼間透著一股沉靜端莊之氣。內官“偶然”到訪那日,她正於家中書房整理其父的藏書,見有貴客臨門,既不似尋常閨閣女子那般怯懦退縮,也無刻意逢迎的張揚,隻是斂衽行禮,從容讓座,奉茶遞水間分寸得體。談及對時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俗見,沈婉清娓娓道來:“此言未免偏頗。女子讀書,非為沽名釣譽,而是為明理知義——明事理方能辨是非、知進退,識大義方能顧大局、安內外。然才學若不用之於持家修身、輔佐君子,反生驕矜之心,恃才而傲,失了溫婉本分,則不如不學。”這番話不卑不亢,既體現了學識,又恪守了本分,讓考察的太監暗自點頭。報告還提及,沈家仆役皆言,小姐待下寬和,從不疾言厲色,但若家中仆役犯錯,她也會依規處置,條理分明,治家井井有條;其父沈員外郎官居從五品,在應天府任上清廉自守,興修水利、勸學興農,頗得知府與百姓的讚譽。“沉靜端莊,識大體,有決斷,通文墨而不恃才,出身書香而無勳貴之累……”朱慈烺放下報告,指尖輕輕叩著案幾,眼中露出難掩的滿意之色。他心中對皇後的期許,從來不是驚豔絕倫的容貌,也非驚才絕豔的才情,而是沉穩明理、能安定內廷的氣度——他需要的是一位能為他打理後宮、免去後顧之憂,在他疲憊時給予精神慰藉與理解的伴侶,而非一個需要他耗費心力去安撫的精致瓷娃娃。更重要的是,沈家並非頂級勳貴,僅為南直隸的書香官宦之家,既可避免外戚專權之患,又能借沈氏的出身,進一步拉攏江南士民,穩固江南這一賦稅重地與人才之鄉的基本盤。種種考量之下,沈婉清無疑是最佳人選。“便是她了。”朱慈烺合上報告,轉頭對侍立一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韓讚周道。“皇爺聖明。”韓讚周躬身領旨,恭敬問道,“那奴婢這就去告知史閣老與禮部薑逢元尚書,著手籌備冊封事宜?”“嗯。”朱慈烺頷首,語氣篤定,“著內閣與禮部依大明舊製,妥善籌備冊封大典。先行擬製詔書,公告天下,冊封沈氏婉清為皇後。大典日期,定於明年開春,中興元年歲首之後——彼時萬物複蘇,國運昌隆,正是冊立中宮、穩固國本的吉時。”國不可久無君,亦不可久無後。朱慈烺深知,皇後的冊立不僅是皇室私事,更是關乎朝堂穩定、民心向背的國政。旨意既下,內閣與禮部不敢怠慢,即刻抽調官員商議冊封禮儀、擬定詔書。數日後,冊封皇後的詔書通過官方渠道正式公布。消息傳至應天府,沈家頓時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沈員外郎接到消息時,正在府中批閱舊日公文,聽聞女兒被冊封為皇後,先是驚愕失神,繼而喜不自勝,連連叩謝天恩。他深知這份殊榮背後的責任,當即傳令全家,謹言慎行,閉門謝客,靜候禮部官員上門宣旨,並教導大婚禮儀。朝野上下對這一結果普遍反應良好。江南士民聽聞皇後出自南直隸書香門第,紛紛稱頌皇帝重視江南、體恤寒士;朝堂官員亦認為,皇帝不選頂級勳貴之女,而擇取品行端方的中層官員之女,既體現了新朝抑製勳貴、重視文教的傾向,又避免了外戚乾政的隱患,實為明智之舉。一時間,南京城內,與沈家交好者、有姻親關係者,乃至僅是同鄉同姓者,皆感與有榮焉,街頭巷尾無不熱議此事,稱頌新皇聖明,期盼著來春冊封大典的舉行,盼望著大明中興、國泰民安。詔書頒行天下後,禮部官員已帶著豐厚的聘禮與冊封儀仗,踏上了前往應天府的路途。一場關乎大明國本的冊封大典,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而這位出自江南的沈氏皇後,也即將踏上前往京城的旅程,以其溫婉端莊之姿,開啟輔佐君王、安定內廷的人生新篇。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