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元年夏,草木豐茂,天地間一片生機盎然。北京德勝門外,旌旗招展,甲胄鮮明。朱慈烺身著金甲,外罩明黃龍紋鬥篷,立於高高的誓師台上,目光如炬,掃視著台下八萬精銳將士。他身後,明黃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映照著他堅毅的麵容。此番北征,以李定國為征虜大將軍,吳三桂為平虜副將軍,統轄鎮北軍、關寧鐵騎及京營精銳共八萬,號稱二十萬,浩浩蕩蕩出關。
大軍並未直撲沈陽,而是按照既定戰略,沿長城一線向西機動,做出清剿蒙古、鞏固側翼的姿態。多鐸在沈陽聞訊,雖鬆了口氣,認為明軍主力被蒙古吸引,但仍不敢大意,加緊城防,同時不斷催促科爾沁部巴達禮履行盟約,襲擾明軍。然而,朱慈烺的目標非常明確。在錦衣衛精確情報的指引下,李定國親率三萬精銳,以吳三桂部騎兵為先鋒,突然離開主力,如同利劍般直插科爾沁部在遼河上遊的夏季牧場。
時值盛夏,草原上水草豐美,綠意盎然。科爾沁部眾大多分散放牧,對明軍的突然到來毫無防備。巴達禮倉促之間,隻能集結起約一萬五千騎兵,在輝發河畔的一片開闊地試圖阻擋明軍兵鋒。
戰鬥在午後爆發。科爾沁騎兵依仗其機動性,試圖以傳統的騎射騷擾和包抄戰術擊垮明軍。然而,他們麵對的是裝備和組織都已脫胎換骨的明軍。李定國將麾下火器營置於陣前,排成緊密的三線陣型。當蒙古騎兵進入射程,指揮官令旗揮下,燧發槍爆鳴聲如同死神的鐮刀,整齊劃一地響起!密集的彈雨瞬間將衝在最前麵的蒙古騎兵連人帶馬打成篩子。硝煙彌漫,人仰馬翻。
蒙古騎兵的弓箭在燧發槍的有效射程外顯得軟弱無力。幾次衝鋒都被明軍凶狠的火力擊退,損失慘重。巴達禮見狀,試圖繞擊明軍側翼,卻被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死死纏住。關寧軍常年與蒙古、清軍作戰,騎戰經驗豐富,絲毫不落下風。兩軍在草原上展開激烈廝殺,馬蹄翻飛,刀光劍影。
就在兩軍騎兵糾纏之際,李定國命令隱藏在後陣的炮兵推進。弘光二式野戰銃發出怒吼,實心彈丸呼嘯著砸入蒙古騎兵集群,掀起一片腥風血雨。爆炸的霰彈更是如同死神揮出的鐵掃帚,將近距離的蒙古騎兵成片掃倒。科技的代差,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儘致。
蒙古勇士的勇武,在組織嚴密的近代化軍隊和凶猛的火力麵前,顯得蒼白而悲壯。戰局呈現一邊倒的態勢。科爾沁騎兵陣腳大亂,開始潰逃。李定國下令全軍追擊,明軍輕騎如利劍般刺入潰逃的蒙古騎兵隊伍,追擊、砍殺,將潰敗之勢進一步擴大。
此役,明軍以三萬兵力大敗科爾沁部一萬五千騎兵,陣斬數千,俘獲無算。巴達禮僅率少數親衛狼狽逃竄,倉皇北逃。消息傳開,漠南蒙古諸部為之震恐。大明皇帝的兵鋒,比他們想象的還要銳利。
戰後,朱慈烺親臨戰場,檢閱將士,撫慰傷員。他站在輝發河畔,望著滿地的屍體和散落的兵器,心中思緒萬千。他深知,這場勝利不僅打破了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更讓大明的威名在草原上響徹雲霄。對身旁的李定國道:此戰雖勝,但不可輕敵。科爾沁雖敗,但蒙古諸部仍存觀望之心。
李定國點頭:陛下英明。我軍當乘勝追擊,分化瓦解蒙古諸部。
朱慈烺目光如炬,望向遠方,聲音堅定:朕要讓草原上的每一個部落都明白,大明的威嚴,不可輕犯;大明的恩澤,可及四方。
這一戰,不僅實現了斷多鐸一臂的戰略目標,更讓大明的軍事實力在草原上樹立了不可撼動的威信。朱慈烺知道,這隻是開始,前方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此刻,他心中充滿了信心。他要讓整個北疆都明白,大明,正從沉睡中蘇醒,重新站在世界的巔峰。
夕陽西下,輝發河畔的戰場上,明軍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預示著大明的中興之路,正從這裡開始。朱慈烺策馬立於高處,目光堅定,仿佛已經看到了遼東的勝利,看到了草原的臣服,看到了大明的中興。這一戰,將銘刻在大明的曆史上,成為後世傳頌的傳奇。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