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對順治、孝莊的處置諭旨,如驚雷乍響,迅速傳遍朝野,引發軒然大波。
文人士子群體中,雖有少數迂腐之輩私下議論皇帝手段酷烈,恐傷“聖德”,但絕大多數親曆甲申國難、飽嘗家破人亡之痛的北方士民,無不拍手稱快,直呼“大快人心”。在他們看來,對待傾覆王朝、塗炭生靈的首惡元凶,本就該如此雷霆處置,這才是堂堂天朝應有的氣象,既告慰了殉國忠魂,也彰顯了華夏風骨。這一決斷極大凝聚了民心,徹底粉碎了天下人對清廷殘餘勢力的最後幻想,讓“掃清胡氛、複我華夏”的信念深入人心。
消息傳至草原,那些此前尚存觀望之心、甚至暗中與科爾沁殘部勾連的蒙古部落,無不心驚膽寒。大明皇帝連昔日敵國太後都敢依法嚴懲,其鐵腕手段可見一斑,自身若再遲疑觀望,恐遭滅頂之災。此前暗藏的僥幸心理瞬間煙消雲散,各部落歸順大明的步伐驟然加快,紛紛遣使入盛京,表達臣服之意。受此影響,漠南都護府的籌建工作一路順遂,北疆秩序迅速趨向穩定。
正當盛京事務初步理順,朱慈烺著手推進遼東重建與民生安撫之際,來自漠北肯特山的捷報,終於跨越千山萬水抵達禦營。
使者風塵仆仆,滿麵風霜卻難掩亢奮之色,在禦前呈上了一個層層包裹、嚴密保護的錦盒,以及薩仁格日勒與巴特爾的聯名奏章。奏章中詳細稟明了前因後果:薩仁格日勒以民族大義與家國安寧為念,苦心勸說巴特爾認清時勢;巴特爾深明利害,最終決定棄暗投明,率部全體歸順大明。而那錦盒之中,正是失蹤已久、象征天下正統的傳國玉璽——玉質溫潤,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篆字古樸蒼勁,曆經歲月仍熠熠生輝。
當玉璽在禦前被內侍小心翼翼取出,逐一驗證無誤時,縱然是久經風浪、心境沉穩的朱慈烺,也難掩心中激蕩的激動與感慨。傳國玉璽乃天命正統之象征,自亂世遺失後,多少帝王夢寐以求而不得。如今它失而複得,不僅為大明中興披上了神聖的天命光環,更向天下昭示了“天道歸明”的正統所在,其蘊含的政治意義無可估量。
“好!好!好!”朱慈烺連呼三聲,臉上露出久違的由衷笑容,語氣中滿是讚許,“薩仁格日勒公主深明大義,以一己之力促成巴特爾部歸順,功在社稷;巴特爾棄暗投明,識時務、順天意,亦有大功!傳朕旨意:重賞巴特爾部全體部眾,劃撥漠南豐美草場供其休養生息,妥善安置家眷;冊封薩仁格日勒為和碩公主,位同親王之女,賞賜珍寶無數!待其隨駕回京,朕另有加恩!”
旨意既下,朱慈烺當即下令,將傳國玉璽重現於世的消息昭告天下,並擇選吉日,在南京太廟舉行隆重的告廟儀式,向列祖列宗稟報這一盛事。消息傳開,天下沸騰,朱慈烺的個人威望與大明的正統性被推向頂峰,四海之內,無不臣服。
遼東光複,漠南底定,傳國玉璽重歸漢家。至此,北疆綿延數百年的烽煙基本平息。朱慈烺以絕對的武力震懾、果決的政治手腕與深遠的戰略布局,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北方邊患,為大明北疆奠定了長期安定的堅實基礎。
內憂外患皆除,北疆無虞。朱慈烺的目光,終於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投向那片廣闊無垠的蔚藍海洋。他心中那個“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的宏大夢想,正待揚帆起航。在陸上征程暫告段落之後,大明帝國的車輪緩緩轉向海洋,一個全新的、波瀾壯闊的海洋時代,即將拉開序幕。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