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底,“郝特蔬”品牌聯盟成員的每個新棚利潤都回到了三萬多,比去年翻了一倍還多。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這些年輕的新型農民,不怕吃苦,怕的是吃了苦受了累還得不到收獲。
光芒認真告誡大家:“咱們這是靠質量贏回來的,以後不管行情怎麼變,隻要咱們守住安全這個底線,就不怕賣不出去。”
眾人鄭重點頭。經過去年的蹉跎,大家都深刻地認識到了產品質量和良好品牌的重要性。
經過2000年的洗禮,2001年的痛定思痛、奮起直追,東昌蔬菜逐漸進入了可持續發展階段,無公害蔬菜已經成為蔬菜種植的主流。
春節前,光芒帶著韓國客商來參觀,看著滿棚的優質蔬菜,客商豎起大拇指:“東昌蔬菜,是真正的‘中國一號菜園子’!”
咱們的“東昌好特菜蔬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郝特蔬”品牌為敲門磚,已經敲開了各大批發市場和超市的大門,以一種火箭式噴發的速度成長起來。
這不是光明和光芒他們自己的本事,這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站在時代的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光明和光芒乘勝追擊,積極響應東昌縣政府的號召,按照縣裡“一鄉一品”的種植布局,在“郝特蔬”品牌下又開辟了不同的子品牌。“孫家黃瓜”“呂家銀瓜”“古城番茄”等特色品牌也逐漸打開了市場。成了外地客商的“指定貨源”。
2001年初,縣農業局找到大勇他們,希望以“郝特蔬”品牌的種植規程為基礎,製定全縣統一的蔬菜種植標準。大勇和光芒跟著農技專家一起,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從育苗、施肥到防蟲、采摘的每個環節都寫進了規程,還加入了產品溯源體係,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蔬菜的種植過程。這套規程後來被評為“東昌標準”,還被推廣到了全國,成為蔬菜行業的標杆。
這一年,東昌新認證了5萬畝優質農產品基地,15個蔬菜品牌,“東昌蔬菜”的名聲不僅恢複了,還比以前更響了。
有外地的考察團來參觀“郝特蔬”的種植園,大勇帶著他們走進大棚,指著牆上的種植日誌說:“以前咱們種菜靠經驗,現在靠標準,靠良心。隻要每個菜農都守住這個標準,東昌蔬菜就永遠不會倒。”
大家聚在一起,討論這段時間咱們種菜賣菜的得失。
大勇和光芒談論著病蟲害的防治,光明跟三勇說起自己的新想法:“三勇哥,我看報紙上省農調隊產量處的專家說,咱們東昌蔬菜至今仍然是重生產輕加工,生產出來的菜原封不動打包出售,頂多是有個品牌,什麼包裝啊營銷的手段都沒用上,現在流行一種淨菜清洗加工,可以直接進超市和餐館。我覺得這又是一個新路子。”
三勇尷尬笑笑。光明他們大張旗鼓地開公司創品牌的時候,他打了退堂鼓,現在大家說的話他都聽不懂插不上話了。
光明見三勇笑笑沒說話,以為他是沒有聽懂。
“我去年去南方地方時候就考察了他們的蔬菜脫水工藝。就是把鮮菜脫水成乾菜,產值翻好幾番。就是機器設備太貴了。不知道咱們縣裡有沒有支持補貼?”
光芒倒是感興趣,“有鮮菜不吃,誰吃脫水蔬菜?那玩意好吃?費勁巴拉地把蔬菜脫水,能賣上價?”
光明擺擺手:“你想想,咱們的蔬菜從地頭出10噸,運到京城,菜值多少錢,人工和物流費值多少錢?如果在地頭就把菜脫水成乾菜,人工和物流又能省下多少錢?那如果這些脫水蔬菜出國出海呢?”
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了。
永紅歎氣:“深加工好處多,價格高,好賣,但是設備也貴,一噸脫水蔬菜能賣十幾萬元,現在國外需求也很大,但加工設備就要一千多萬,太貴了。”
光明也說:“就是啊,我們都知道品牌化和深加工的好處,這是將來的發展趨勢,但我們實力不行,暫時隻能像十幾年前一樣賣菜。”
大家歎氣,心有餘而力不足,說的就是這個吧。
好在咱們現在的買賣做得風生水起,先積攢資金和經驗吧,沒有那個金剛鑽,甭想攬那個瓷器活。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
三勇回到家,想起今天聚會時大家的談論,心裡鬱悶又起。“我早就說讓你跟光明一起注冊公司,你偏不聽!現在好了,想注冊品牌都注冊不了了!”
三勇氣得把手裡的政策文件摔在桌上,文件上“嚴控特菜品牌申請,需自有連片種植基地不少於50畝”的字樣格外醒目。
閃花也紅了眼,聲音帶著委屈:“我當初不讓你乾,不也是怕風險嗎?誰知道政府會突然出這政策!再說了,咱們現在跟著光明他們乾,不也能賺錢嗎?”
“賺錢?能跟光明比嗎?”三勇語氣裡滿是憋屈,“人家現在有自己的品牌,菜能賣高價,還能帶動農戶一起乾,咱們呢?隻能靠拉貨賺點辛苦錢!當初要是聽我的,現在咱們也有自己的品牌了!以前是他跟著我乾,我是師傅,現在是我跟著他乾,他吃肉,我喝湯!”
閃花還想辯解,可看著三勇通紅的眼睛,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她知道,三勇心裡委屈,當初因為她的反對,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現在想追都追不上了。
第二天一早,三勇去找大勇,兩人蹲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各抽著一支煙,沉默了許久。
大勇看著三勇憔悴的樣子,歎了口氣:“兄弟,彆太難受了,我當初不也錯過了改種特菜的好時機嗎?這就是命,一步慢,步步慢。”
三勇苦笑了一聲:“你現在不也跟著種特菜了嗎?種菜一年兩季,慢了一年兩年都能趕上趟。可我呢?想搞品牌都搞不了了,縣裡出政策了,要想注冊新品牌,必須有連片規模種植!以前都是光明跟著我乾,我帶他跑市場、找銷路,可現在呢?是我跟著他乾,靠他的訂單活著。咱們張家兄弟,是真的落後於郝家兄弟了。”
大勇感慨:“是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以前誰能想到,光明能把公司做得這麼大,光芒能成種植能手?咱們啊,還是太保守了,總怕冒險,結果把機會都錯過了。”
三勇不甘心啊,咱是一步慢,總不能步步慢吧。
想起光明和光芒說的深加工和脫水蔬菜,三勇開始琢磨,這,也許就是下一個風口。
喜歡故鄉故事請大家收藏:()故鄉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