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之約定下之後,道域修士明顯收斂了動作,氣氛壓抑到了極點。
土亙陣營中,有人放聲大笑,聲音如雷:“哈哈,道域怕了!怕了我們三場之約,這就是你們所謂的風骨?!”
“怕什麼?怕輸?還是怕死?”
另一位血氣滔天的修士冷笑:“此域,不過如此。”
言語如釘,釘入人心,道域陣中有人低頭,拳頭緊握,有人咬牙切齒,卻無一人出手。
就在此時,一道聲音平靜響起,卻叫在場所有人心頭微震:
“你們吵夠了嗎?”
人群讓開,一名青年緩步走出,身著灰衣,腰束玉帶,神色清冷,雙目如鏡。
“九玄宮,張鑒衣。”
他看向土亙方向,聲音清晰:“天罡後期,未入榜,無名之輩,可敢一戰?”
此言落下,風雲激蕩,天穹瞬息變色。
這是立下三戰之約後,第一位主動請戰之人!
土亙陣營先是一愣,繼而哄笑:“又來一個送死的?未入榜也敢叫板我土亙,怕是腦子有問題。”
有人跳出,為焚天血戰者鳴不平,聲稱要用他人頭洗劍。
張鑒衣不語,隻是抬手,輕輕一拂。
一招,便將那名土亙修士打得骨斷筋裂,橫飛百丈,生死不知。
全場一靜。
他眼皮未抬,隻冷淡問道:“第二個,誰?”
第二位應戰者明顯謹慎許多,是土亙的一位戰陣修士,擅長元磁遁殺,一身戰甲錚然作響,刀光如潮而起。
張鑒衣沒有兵刃靈寶,隻以掌對敵。
十息之後,第二位修士被一掌震碎護體罡氣,口吐血霧,倒地不起,氣息奄奄。
張鑒衣身形未動半分,負手立於原地。
“你們土亙的同階修士,就這般不堪?”
他終於抬頭,語氣淡然,眼神卻帶著毫不掩飾的輕蔑,“來一位大修吧。不必與我同階一戰。”
『大修』,在當世,特指天罡巔峰境界修士。
為何獨有天罡巔峰會被世人稱作大修士?
若將目光投向更久遠的歲月,在太古時期,大修士,並非如今這般泛泛。
那時的大修士,僅指那些能將道種凝聚至極限之人。
有古籍言
夫大修者,非境界所名,乃道之極也。
天罡有巔,不可逾越;然有逆天命者,潛修經年,凝道種於靈海,至九十九枚者,可名大修士。
非止於力,乃通乎道。
故古人有言:‘見大修士者,雖融天三重,亦當拱手而拜。’
其人一息通玄,兩目窺道;未至果境,而果已成於心。此乃大修士也。
倘十種而稱修,徒為境界奴爾,非吾道也!
——《太古道錄》卷五·大修士篇
其文大意是
真正的大修士,並非由境界決定,而是由道的極致所定義。
天罡雖有巔峰,但若有修士能逆天而行,在靈海之中凝聚九十九枚道種者,方可稱『大修士』。
大修士,不止強於力量,更貴在通悟大道。
故而古時有言:哪怕你已踏入融天三重,但在遇到真正的大修士時,也需拱手、躬身一拜。
此類人物,一息之間可引動玄奧,兩目之中映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