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_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5章(2 / 2)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扶起田豐並安撫士卒,邀請他們共同歡慶。

最終,劉備成功平定定州縣城池,當晚與田豐及諸將暢飲慶祝。

宴上觥籌交錯,歡聲笑語,慶祝至深夜方散。

劉備返府之際,田豐已等待多時。

相見後,田豐說明中山郡各城池歸屬情況,建議劉備派人宣撫並安撫其守將,以確保郡內安定。

提及漢昌縣內的兵馬統帥麹義時,田豐提醒劉備此人擅長對抗騎兵之術,雖傲慢難降服,但仍應儘力爭取收服。

劉備聽後心生警惕,決心儘力收服此賢才。

田豐啟言,劉備聞之,微露沉吟之色。

言麹義傲骨難馴,使劉備心生顧慮。

田豐見狀,知劉備欲收服麹義。

遂獻計道:“麹義族人,皆居於定州縣外之村莊。”

若欲使麹義降服,可遣一上將,以麹義族人為要挾。”

然劉備卻言不願行此策,認為其有汙名。

田豐聞之,隨即笑道:“既如此,主公可對麹義之族人施以恩澤,以之。”

劉備聽後,豁然開朗,認同此計雖緩,然不失為良策。

次日破曉,劉備遣關羽、趙雲各領一軍,以定州縣為中心,分赴南北。

沿途告知各縣令、縣尉,聲稱朝廷已派新中山太守赴任,要求各地按時繳納賦稅至定州縣。

對服從者照舊行事,對不服從者則待機而動。

臨行前,田豐叮囑關羽、趙雲二人。

而後田豐攜官吏快馬至城外村莊,尋麹義族人,告知新太守之仁政,對外地民眾減賦稅兩年,並允許墾荒。

此消息一出,麹義族人歡聲雷動,讚太守英明。

田豐卻歎道:“太守雖英明,但麹義仍在漢昌城與太守對峙,致使太守進退兩難。”

言畢,田豐等人離去。

約半時辰後,村莊中走出一位老者及兩名青年,三人速往南部漢昌縣行進。

暗探發現村莊三人行蹤,老者攜幼前往漢昌,馳報田豐及劉備。

聽聞三人出現,劉備大感喜悅,田豐則笑令通知張合、高覽放行。

果然,麹義順利歸降。

不久消息傳回定州,麹義進入城中拜見劉備,獲其信任。

劉備命其統領步兵,並組建對抗騎兵的步兵軍團。

麹義提出組建先登死士和大戟士的建議,得到劉備的讚賞與支持。

麹義領命後,著手訓練這兩支部隊。

隨著趙雲與關羽帶回消息,中山郡各地官員紛紛投降,中山郡全境已歸劉備所有。

劉備得知好消息後激動不已,目前他手底下人才濟濟,文武雙全。

文臣有沮授、田豐、劉曄、毛玠、滿寵等傑出人士,臥底簡雍;武將則包括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以及華雄、胡軫、典韋、呂虔、張合、高覽、麹義等英勇戰士。

甚至連棺中小世界的劉勝也對他的人員配置表示讚歎。

此時的劉備已不同於曆史上顛沛流離的形象,占據了中山郡,擁有了兵將謀臣。

劉勝感慨道,現在的劉備無需再奔波流離。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從袁紹與韓馥的鬥爭中坐收漁翁之利。

劉勝明白韓馥雖然是袁氏的門生故吏,但在與袁紹的鬥爭中很難占上風,而袁紹想要穩固冀州也並非易事。

冀州這塊地盤是劉備誌在必得的。

係統的提示聲響起,【望子成龍綁定對象劉備,已占領中山郡!】棺中小世界獲得了新場景——中山郡全境的地形、山川河流以及城池房屋等。

係統詢問是否要將中山郡以11的比例複刻到棺中小世界。

劉勝反應過來後決定立刻放置新場景中山郡。

眼前的場景開始迅速變化,山脈、河流、城池和房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靖王府邸為中心迅速構建了一座定州縣城池,完美還原了現實世界的中山郡。

劉勝站在門口,望著眼前的長街和房屋,感慨道:“還不錯,總算讓棺中小世界不再空曠。”

【宿主劉備綁定成功,本次發展成果顯著。

【宿主獲得全新獎勵,擁有棺中小世界飛行道具——浮雲。

【浮雲:可隨宿主意念變形的飛行道具,可在係統空間中自由變換形態。

劉勝眼前突然浮現出一朵白色雲朵,其大小如同後世的小轎車。

“意念變幻?”

劉勝心中一動,腦海中大鵬的身影一閃而過。

隨即,眼前的白雲快速變化,化作一隻金翅大鵬,展翅飛翔,甚至將靖王府邸的門口都籠罩其中。

金光燦燦。

劉勝縱身躍上大鵬背部,大鵬騰空而起,載著劉勝飛向高空,俯瞰大地。

坐於大鵬背部的劉勝,俯瞰下方中山大地,感覺空間似乎因新場景中山郡的置入而顯得更為廣闊。

山川河流、城池房屋曆曆在目,宛如後世乘坐飛機時的感覺。

“這飛行道具真是神奇,隨心而動,形態隨意變化。”

劉勝心中欣喜。

此前的金翅大鵬,在劉勝的意念下,瞬間變形為航空飛機的模樣,在棺中小世界的半空中呼嘯而過。

劉勝坐在駕駛室內,以駕駛員的視角俯瞰下方的中山地界。

遊覽一番後,劉勝意念一動,飛機又變回了浮雲原形。

馱著劉勝下降,回到棺中小世界的原坐標處。

喜歡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請大家收藏:()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