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拉他一把,讓他在這場鬥爭中也能喝到一口湯,現在看來……”
他搖了搖頭,歎息不已。
渤海郡,治所南皮縣。
在城池內的郡守府中,袁紹正焦急地等待消息。
原本計劃中的中山郡劉備與幽州軍公孫瓚的戰事遲遲未發。
袁紹接連派出數百名哨騎打探消息,但回來的報告都讓他心生疑惑。
劉備和公孫瓚並未如預期般開戰,這讓袁紹開始懷疑。
於是,他傳喚許攸進殿解答疑惑。
許攸進入大殿後,袁紹詢問關於計策是否泄露的問題。
許攸思考片刻後表示,雖然公孫瓚和劉備沒有直接衝突,但這並不影響接下來的計劃。
袁紹聽後追問具體的下一步行動。
許攸組織好語言後,靠近袁紹耳邊密談。
他建議立刻派出使者前往鄴城,向韓馥傳達消息,聲稱公孫瓚與劉備已經開戰,劉備正節節敗退。
然而,袁紹打斷了許攸的話,質疑韓馥在冀州北部也有哨騎,怎麼可能不知道真實情況。
許攸自信地回應,雖然戰場在渤海郡,但實際的戰鬥發生在遠離博陵郡的渤海深處。
他解釋稱,劉備想要與袁紹的兵馬聯絡,共同對抗公孫瓚。
袁紹得知半路上遭遇公孫瓚襲擊,形勢危急。
許攸提出出使鄴城,袁紹欣然同意。
許攸即刻前往鄴城,向韓馥傳達消息。
許攸告知韓馥,冀州牧劉備嘗試勸說公孫瓚,但未果。
因懼怕公孫瓚的兵馬,劉備與袁紹開始合作。
但在渤海境內,他們遭遇了公孫瓚的埋伏,損失慘重。
韓馥聽聞此消息,心生恐懼。
他疑惑為何探子報告中山兵馬按兵不動,原來是在暗中聯絡渤海兵馬。
同時他還擔心袁紹與劉備合作背後的真正意圖。
許攸勸慰韓馥,表示袁紹心胸寬廣,能夠容納之前的衝突。
現在公孫瓚即將乘勝南下,冀州各郡各縣可能會紛紛響應,他對此深感擔憂。
許攸進一步強調這一點,使韓馥更加焦慮。
韓馥麵臨公孫瓚南下的威脅,同時擔憂劉備和袁紹的真實意圖。
許攸反問韓馥,在寬仁容眾、為天下人所歸附方麵,冀州牧是否比得上袁氏。
這句話意味著,如果冀州想要維持穩定並抵擋外部威脅,是否應該考慮與袁紹等更強大的勢力合作。
韓馥麵對許攸的詢問,坦然承認自己在諸多方麵無法與袁氏相提並論。
袁氏名望極高,身為四世三公,連韓馥都是其門生故吏。
許攸接連提出臨危果決、智勇兼備,以及先世布恩樹德等方麵的問題,韓馥均表示無法與袁氏相比。
許攸洞悉韓馥的內心焦慮,開始分析局勢。
他提到渤海郡雖名為郡,但實力不亞於一州,而韓馥在多方麵不如袁氏,卻又居於袁氏之上。
他向韓馥詢問,袁紹作為英傑,是否願意久居人下。
韓馥明白這是赤果果的事實,袁氏培養了他,但不可能讓他占儘所有好處。
許攸被袁紹派來,很可能是為了索取利益。
緊接著,許攸進一步表明來意,提及公孫瓚率領的幽州兵馬南下,勢如破竹,若劉備和袁紹抵擋不住,韓馥將麵臨極大的危機。
他建議韓馥利用與袁氏的關係,放棄冀州,將冀州交給袁紹。
這樣,袁氏必定會厚待韓馥。
深宮之內,韓馥鄭重地啟齒,他自稱身為袁氏門生故吏,忠誠之心始終如一。
許攸曾笑談,待袁紹上位後,冀州群雄必將紛紛響應,聲勢浩大。
屆時,不僅公孫瓚不足為懼,連劉備亦能一並收服。
冀州牧若能明智讓位,自身安危亦穩如泰山。
此刻,韓馥在殿內再次提及此事,聲音沉穩而堅定。
他深知冀州資源豐富,人丁興旺,糧食儲備充足,但袁紹的影響力及潛力更勝一籌。
他認為將冀州牧之職讓給袁紹是明智之舉。
然而,他的決定遭到了眾人的反對。
潘鳳、閔純等人紛紛勸誡韓馥,冀州資源豐富,形勢大好,何須拱手讓人?他們表示隻要韓馥堅守冀州,袁紹等人便無法動搖其地位。
然而韓馥心意已決,決心將冀州牧之職讓給袁紹。
他深知自己的決定關乎冀州的未來和袁氏的榮耀。
此刻的他已然做好了決定,決心以大局為重,完成這次的角色扮演——一位明智而堅定的冀州牧。
韓馥感到自己在才華和名望上遠遠不及袁紹,深知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他遵循古人的教誨,懂得度德而讓的重要性,因此他心意已決,不再與他人爭執冀州牧的位置。
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驅離眾人,隻留下潘鳳等大將。
趙浮急匆匆進入軍營,得知韓馥欲將冀州讓與袁紹的消息後,潘鳳無奈點頭確認。
大將程奐對此表示不滿,他認為韓馥的眼界過於狹隘。
他們軍中擁有上萬精兵和強大的武器,隻要守住城池,就能夠對抗公孫瓚的騎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相信隻要等待敵軍糧儘,自然可以取勝。
他和趙浮一起去見韓馥,希望說服他改變主意。
然而,韓馥的擔憂遠超過他們的想象。
他擔心即使戰勝公孫瓚,也會麵對袁氏和中山郡劉備的威脅。
他深知一旦開戰,自己的兵馬可能會遭受重創,甚至性命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