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_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52章(2 / 2)

袁紹怒斥韓馥,指責他背叛袁氏的恩情。

韓馥表示從許攸勸說後,他就打算歸還冀州,是潘鳳等人引導了這場。

韓馥仍在儘力撇清自己的關係。

袁紹曾經因誤會遭受損失,如今不再輕信韓馥所言。

韓馥再三表明自己沒有暗中勾結劉備,但袁紹仍持懷疑態度。

韓馥的話語被忽略,命令手下封住他的嘴巴。

這時,袁紹回想起手下的將軍潘鳳的消息,聽說劉備軍隊已進入魏郡。

這時,許攸提出分析,認為即使劉備帶來大量兵馬,短時間內也無法攻下鄴城。

袁紹聽從了他的建議,命令軍隊進駐鄴城,同時招降冀州軍。

隨著袁紹的命令,城外軍隊進駐鄴城,並控製糧倉等重要設施。

傍晚時分,渤海大將淳於瓊在城頭巡邏時,發現遠處地平線上出現大量騎兵和步軍,其中趙雲、華雄、胡軫等將領帶領騎兵率先抵達,隨後是朱靈、呂虔和張燕帶領的接近兩萬步軍將士以及張燕麾下的八千兵馬。

兩路兵馬齊聚鄴城外,展示強大的武力。

戰馬奔騰,步卒呐喊,聲勢浩大。

城頭之上,渤海大將淳於瓊質問趙雲身份。

趙雲回應,渤海兵馬侵犯冀州治所鄴城,迫使冀州牧退位,劉備率軍支援,責令對方投降。

淳於瓊被罵後,向城內袁紹彙報。

袁紹聞訊,盛怒之下昏厥,醒後更怒,欲親自上城頭應對劉備。

此時隔壁府邸箭矢飛來,文醜及時拉住袁紹提醒風險。

袁紹此刻心有餘悸,憤恨於潘鳳等人的暗中威脅。

袁紹破口大罵焦躁不安。

審配和眾謀士勸其耐心等待,等城中局勢明朗,再出府邸。

袁紹雖有疑慮,但仍聽從審配之計。

審配分析敵我兵力對比,指出我軍占據優勢,並給出策略:讓顏良到城中征收民夫運糧,同時趁潘鳳分兵之際,我軍可一舉出擊,各個擊破。

袁紹同意此計。

隔壁府邸的潘鳳與趙浮、程奐商討對策。

當前局勢下迫切需要糧食,但若派人出去運糧,府邸兵力會嚴重不足。

潘鳳深思熟慮後,提出找一些靈活的人分散出去尋找冀州牧官印搶奪者。

然而趙浮和程奐對此策略感到困惑不解,詢問為何要尋找這些搶奪者。

程奐震驚詢問。

這幫人奪取了冀州牧韓馥應交付給袁紹的官印和佩綬。

如何能夠信任他們?然而,潘鳳堅定地認為,“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

他認為這幫人與袁紹對抗,應是袁紹的敵人。

於是潘鳳提議聯係這些人,讓他們協助解決城中的糧草問題。

現場一片沉寂後,趙浮提出疑問,他們真的會幫忙嗎?潘鳳反駁說,事到如今,不嘗試怎會知道結果?程奐於是決定試一試,派出五名精乾的士兵到城中打探消息。

在鄴城的北門,許攸受袁紹之命來到城頭與劉備交涉。

劉備質問許攸為何謀反,許攸則指責劉備身為冀州一郡守卻意圖謀反。

劉備回應稱他聽聞冀州牧有難,特來支援,而冀州各郡太守也響應支援冀州牧的行動。

城頭上的許攸對此極為憤怒,命令弓箭手對劉備射箭,但劉備早已撤離射程之外。

張飛大聲質問許攸,並挑戰城中兵馬一戰。

張飛的箭雨回應後,他繼續受到猛烈的辱罵。

“膽小如鼠,退縮如同烏龜!”

“不敢迎戰,就回家種地吧!”

“無能小兒!”

這些叫罵聲在城頭上回蕩,大將淳於瓊憤怒難抑,欲出城與張飛決戰。

然而,許攸及時製止了他。

許攸警告道:“現在出城,豈不是正中了劉備的圈套?”

隨即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城交戰。

城頭上的人隻能默默忍受張飛的挑釁。

半個時辰後,張飛的聲音才逐漸消失。

在劉備軍營的中軍大帳內,劉備對沮授表達了擔憂:“如果袁紹的軍隊一直龜縮在城內,依靠鄴城的豐富糧食與我們消耗,我們該如何應對?”

沮授對此表示並不擔憂。

他透露儁乂的軍隊已經進城,加上史阿等人的錦衣衛以及甄堯手下的人馬,城中的局勢混亂不明,這正是儁乂發揮的機會。

他猜測可能是冀州牧韓馥的軍隊與袁紹起了衝突。

沮授安慰張飛說三五日內定會有結果,隻需耐心等待。

與此同時,在鄴城內,顏良率領軍隊進入民巷,強行征召民夫協助運糧、燒火、做飯,他在親自挑選人手時要求找手腳麻利的人,老弱病殘不要。

顏良組建了一支五百多人的運糧兼做飯隊伍。

在指示一名中年百姓帶領這支隊伍前往城中糧倉時,他嚴令所有民夫服從指揮。

很快,滿載糧食的糧車從糧倉被運出,隊伍開始生火做飯。

飯香四溢,連顏良的肚子都餓了。

他提醒士兵忍耐,等待主公吃飯。

第一批飯菜做好後,顏良派副將帶領一百多名民夫通過側麵牆壁的牆頭將飯菜送到州牧府。

然而,副將和民夫們遇到了難題,因為牆頭上有潘鳳的兵馬放箭。

儘管飯菜已經運到府邸旁,卻無法送入府內。

有人建議撬開牆壁鑽入,但此舉仍需謹慎考慮。

喜歡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請大家收藏:()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殺死那個番茄作家 小叔兼祧兩房後,詐死夫君回來了 重生堂妹哭求換親?絕嗣首長我嫁 星辰劍神 重生後之我要權路青雲 最強女保鏢 覺醒秦始皇,全場都跪了! 祁總,您家霸鵝又上熱搜了! 最強係統傳承 開局退婚,她們竟然為我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