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郭圖雖怒,但逢紀認為有理。
逢紀仍存懷疑,嚴綱解釋攻打策略:先與劉備結盟,假裝合作冀州,待其信任後再發起攻擊。
現劉備已撤出博陵,幽州兵馬正計劃攻打中山。
然而,擔憂關羽從魏郡率軍北上,故需渤海將士攔截。
逢紀聽後撫須沉思,隨後詢問冀州地盤劃分問題,是否按原計劃進行。
嚴綱冷冷道:“原定的計劃呢?”
如今袁紹像被劉備逼走的喪家犬一般。
我軍力挽狂瀾,取得勝利後,冀州地盤隻有你們能占有魏郡、甘陵、渤海三個郡,其餘都歸公孫瓚所有。”
話語中充滿了狂妄。
袁譚、袁熙、袁尚三兄弟聽到公孫瓚將占據冀州七個郡的消息後大為憤怒,覺得難以接受。
嚴綱的強硬表態徹底激怒了在場眾人,袁氏部將紛紛拔劍相向。
逢紀與郭圖出麵調停,最終答應嚴綱的要求,但袁氏三兄弟對此極為不滿。
逢紀安撫三人後,提出自己的策略:率軍駐紮於博陵一帶,坐觀虎鬥,無論結果如何,都可趁其疲憊之際出兵奪取冀州。
這一提議得到了眾人的認同。
郭圖則提出應安排兵馬分彆進行假裝應援、駐守渤海和接應的任務。
袁譚三兄弟通過抽簽決定各自的任務。
結果很快出來。
袁譚、袁熙和袁尚三兄弟接受任務,明確分工。
逢紀配合袁熙駐守渤海,郭圖配合袁譚前去應援,而袁尚則負責在中間接應各方。
半炷香時間後,袁譚和袁尚率領各自的兵馬離開南皮縣。
行軍二十裡後,他們兵分兩路,其中袁譚率領的軍隊繼續西行。
連續行軍兩天後,袁譚的軍隊已經抵達博陵邊境。
此時正值下午,陽光刺眼,將士們隻能低頭趕路。
由於連續行軍,士兵們已經人疲馬倦。
郭圖建議袁譚讓士兵們原地修整,並派出哨騎打探前方情況。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沒有哨騎返回彙報。
正在袁譚和郭圖疑惑之際,地平線上突然冒起了飛沙和馬蹄聲。
一彪兵馬氣勢洶洶地出現,為首的正是手持丈八蛇矛的張飛。
他豹頭環眼,氣勢凜然,率領兵馬迅速殺向袁譚。
袁譚急忙下令阻止張飛,但剛剛長途跋涉、體力尚未完全恢複的渤海軍,哪裡是張飛的對手?張飛勇猛無雙,以丈八蛇矛迎戰。
前方十步之內,無人能夠站立,隻有噗嗤的兵器揮舞之聲不斷響起。
蛇矛如死神兵器般上下翻飛,袁譚目睹此景,內心驚恐萬分,隻想躲避,毫無戰鬥之意。
儘管心痛無比,他仍親眼目睹己方兵馬被屠戮。
郭圖分析戰場形勢,指出敵軍以騎兵為主,並提出策略:“我軍可撤入旁邊的茂密樹林,利用樹木周旋,以避開騎兵的衝擊。”
袁譚采納此建議,急令全軍撤入林中。
張飛率領兵馬一路追趕至樹林邊緣。
張飛下令全軍停馬,並布置戰略:“顏良可能在樹林中等待機會,我們需要等待他引出敵軍再行動。”
同時頒布命令:“投降者不殺,一律送去屯田;抵抗者則立即斬首。”
不久,樹林中紛紛出現身影迅速逃出,仿佛有什麼東西在林中讓他們驚恐萬分。
袁軍士兵們不要命地逃了出來,張飛則在樹林外耐心等待。
他的軍隊呐喊“投降不殺”
,徹底擊潰了袁軍士兵最後的抵抗。
隨著第一位士兵投降,越來越多的士兵選擇就地繳械。
張飛命令部下押解這些降兵,並在短時間內擒獲上千名降卒。
這些士兵都是從事耕田的好勞力。
時光荏苒,再次曆經短暫時刻,增援的兩千降卒悉數被帶走。
張飛心生疑惑:“袁譚小兒身在何處?”
天色漸暗,張飛命令士兵點燃火把,現場明亮如晝。
此時,樹林中走出顏良高大的身影。
張飛上前詢問袁譚的下落,顏良透露袁譚舍棄兵馬,偽裝成普通士卒逃入山林深處。
張飛對此深感遺憾,並對袁譚的行為嗤之以鼻。
他詢問顏良捕獲的降卒數量,顏良回答僅有三千左右,因樹林茂密,袁軍士卒分散逃竄,無法全部生擒。
二人商議後決定立即前往渤海,暫不考慮逃逸的袁譚,直奔渤海南皮縣城。
到達渤海南皮縣後,袁熙站在城頭焦慮地遠望。
他擔憂前方的戰事,未知袁譚的情況。
儘管收到袁尚傳來的消息稱一切安好,但他仍對袁譚的狀況感到不安,擔心是否和幽州軍發生衝突。
正當他琢磨不透時,一名士兵飛奔來報,帶來振奮人心的消息——袁譚取得大捷。
士兵繼續彙報:“大公子一進入博陵郡,便遭遇劉備麾下的潰軍。”
袁熙聞訊顏良被擒,滿心歡喜。
率軍眺望遠方,不久,一支渤海官軍及其押解的降卒隊伍顯現。
袁熙欣然迎候,看到五花大綁的顏良後,更覺痛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即刻下令打開城門,將顏良押入城內接受審判。
顏良麵對袁熙的責問,緩緩道出選擇叛變的原因。
袁紹用人雖有差彆,但對於底層民眾的上升之路卻並不寬廣。
而劉備用人則不問出身,能給予降者以重用。
麵對顏良的反駁,袁熙憤怒不已,卻被顏良突然捏住手腕,動彈不得。
顏良輕輕一用力,袁熙便痛呼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