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_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05章(2 / 2)

然而,他的意識逐漸模糊,場景變換,他被帶出了答題夢境。

在高空中的劉勝正在接受他的特殊獎勵。

他聽到係統的聲音,恭喜他成功綁定了劉備這個對象,且答題成績優秀。

接下來,係統贈予他一項全新的天賦——召靈術。

這個主動類天賦能夠召喚漢末三國階段所有死去的人物靈魂到棺中小世界,並且這些英靈將聽從他的命令。

劉勝可以選擇讓英靈投胎到劉備的後代子弟身上,這些後代子弟將有機會繼承英靈的實力,實力可能在英靈生前的65到95之間。

聽到這些解釋後,劉勝忍不住大喜過望。

劉勝擁有了眾多天賦,其中包括千裡傳音、視野共享、全息城池等,其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召靈術。

這一天賦使他能夠征召曆史上的名將英靈到他的小世界中,並選擇投胎到劉氏後代身上,即使隻能繼承英靈65的實力也是巨大的優勢。

此外,基因也能得到一部分傳承。

有了這個天賦,大漢未來百年都將維持盛世。

對此,劉勝感到非常滿意。

對於即將麵對的神州陸沉和五胡亂華,他堅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與此同時,劉備也從夢中醒來,得到了增加壽命和被動天賦的獎勵。

關於新獲得的天賦是否能提升麾下士兵戰力,還需後續驗證。

而原本的壽命問題也讓劉備感慨萬分。

經過這次增壽五年後,他距離七十歲大關還差兩年。

劉備年事已高,屢有所成,深受眾人的尊敬。

他曾誠懇地告誡自己要知足。

今天,他在完成祭奠父親和祖父的儀式後,率眾離開了涿郡,南下經過中山郡。

他和隨行的文武官員,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中山靖王陵前進行祭奠。

這次祭奠的規模和誠心超乎尋常,令人驚歎。

劉備解釋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靖王老祖的庇佑。”

此言發自內心。

倘若沒有劉勝,劉備絕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祭奠結束後,他們返回魏郡鄴城。

朝廷的軍隊凱旋歸來,皇帝劉協和百官公卿親自迎接。

百姓們發自內心的歡呼聲震天響。

劉備在眾人的簇擁下進入鄴城。

不久,他因征戰有功被提升為驃騎將軍,距離武將最高職位大將軍僅一步之遙。

他的部下和參謀也都得到了封賞。

當晚,鄴城燈火通明,歡慶宴席從皇宮一直擺到城門口。

三軍將士與百姓同歡共樂,宴席持續了三天。

百姓們感慨朝廷的富足,更感激劉備的領導,使得他們過上了安寧的生活。

他們熱切希望戰爭永遠不波及鄴城。

民間的聲音表明,他們對劉備和朝廷的實力盲目崇拜。

慶祝過後,劉備繼續著他的征程,承載著他人民和朝廷的厚望。

密探急報,消息如風馳電掣傳遍鄴城。

主公,徐州、兗州錦衣衛傳來緊急情報!

豫州曹操、江東孫堅、荊州劉表已結聯盟,其背靠長江南北,與我方邊境將士形成對峙之勢。

聞此消息,主公劉備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共議對策。

驃騎將軍府內,瞬間人群湧動,紛紛議論紛紛。

不久後,議事大殿內座無虛席。

張飛聲音如雷貫耳,主張直接進攻。

呂布與之一致,提議攪動風雲,乘勢收複被諸侯割據的朝廷失地。

趙雲表示讚同,若對方要戰,那便戰之。

華雄建議先行發動攻擊。

武將們紛紛請戰南下征戰。

然而,謀士們則表現出深思之色。

主公劉備對此事感到猶豫。

朝廷兵馬剛剛收複幽州,尚未恢複元氣便又要開戰,士兵也有厭戰情緒。

儘管朝廷兵馬屢戰屢勝,但過於頻繁的戰爭可能會影響將士的士氣。

謀士們不建議此時開戰。

武將們的熱情請戰與謀士們的謹慎建議形成了僵持局麵。

劉備擺手示意眾人退下,他需要獨自思考。

大殿內隻剩下劉備一人。

他無奈搖頭,知道曹操、孫堅、劉表的聯盟意在阻止自己的恢複發展。

此時,一位謀士的聲音在他耳邊輕輕響起:“玄德,有時候催動戰爭,不一定非要讓將士們直接交戰...”

靈魂凝聚的劉勝,於白日顯現聖跡,身影浮現在劉備麵前。

劉備帶著驚喜詢問策略,劉勝回應以“經濟戰”

劉備雖初聞此名詞,卻立刻領悟其含義。

劉勝進一步分析當前局勢,指出曹操是唯一的北方強敵,若能夠搞垮其國內經濟,便可使其無心北上。

隨後,劉勝提議召見商賈界的糜竺和甄儼,親自指導他們進行經濟戰。

劉備領會後派人召見糜竺和甄儼,等待他們的到來並布置策略。

待二人到齊後,劉備恭敬地請他們入座,此時卻未見劉勝身影,隻得耐心等待。

不久,甄儼與糜竺相繼進入殿內行禮參見劉備。

此時劉備期盼著劉勝能立刻安排策略。

以下甄儼與糜竺剛剛入座,他們的眼神突然變得深邃,仿佛陷入了某種冥想狀態。

他們的雙眼緊閉,身體一動不動,讓一旁的劉備感到驚訝卻不敢打擾。

喜歡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請大家收藏:()三國:棺中修煉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普法:打離婚官司,還介紹對象? 開局女總裁懷孕,校花全家急哭了 我,都市全能仙尊 洪荒苟符:從混沌苟到混元 帝道萬古 霸總的蜜糖小嬌妻 輕折柳漢服妝造工作室!三女主 六零悍女:末世大佬的逆襲之路 開局趙括紙上談兵,看我袁神啟動 霓虹殘影:都市異聞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