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的死訊,如同驚雷般迅速傳遍關東。
青州,臨淄。
州牧府內溫暖如春,與魯陽的悲風形成鮮明對比。
劉複正與程昱、戲誌才、荀采等人商議整合青、徐、兗三州資源,籌備春耕與軍備事宜。
當信使將戰報呈上時,書房內瞬間一片死寂。
劉複展開戰報,目光掃過那冰冷的字句——“孫堅將軍於峴山遭黃祖伏擊,中冷箭,傷重不治……”,
他握著竹簡的手指微微收緊,指節泛白。
良久,他緩緩放下竹簡,發出一聲悠長而複雜的歎息。
雖然他早知曆史上的孫堅死於黃祖之手,但他能做什麼?
說多了反而引起孫堅對他的警惕。
“勇烈無雙,剛而少謀……惜哉,孫文台!”
劉複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真切的惋惜。
他想起了酸棗會盟時孫堅的豪邁,想起了汴水並肩追擊的默契,想起了那個一心想要殺進洛陽、護衛漢室陵廟的熱血身影。
“主公,孫堅一死,南陽局勢將徹底失控。
袁術必趁機吞並其部眾和地盤,孫策年少,恐難抵擋。”
程昱冷靜地分析道。
“袁公路,塚中枯骨,不足為慮。”
劉複擺擺手,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譏誚,
“隻是孫文台這結局……‘輕而無備’,
終為小人所算。
更可歎者……”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幽深,仿佛穿透了時空,
“其子孫策,英果類父,然性烈如火,恐亦難壽。
這江東孫氏……唉。”
“孫策等人現在何處?”
劉複問道。
“據報,已護著孫堅靈柩,退守魯陽。
然軍中無主,糧草斷絕,袁術大軍壓境,情勢危急。”
信使回答。
劉複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絲決斷:
“孫文台與我有並肩討賊之誼,其子嗣不可不恤。傳我令!”
“命程昱親自挑選得力乾員,攜帶重禮,速赴魯陽吊唁孫堅,務必隆重!
表達哀思,申明我青兗牧府與孫將軍之情誼!
即刻調撥糧草萬石,軍械若乾,由可靠隊伍押送,秘密運抵魯陽附近,交予孫策!
助其穩定軍心,度過難關!
告訴孫策,此乃故人之情,非為施舍,望其節哀,善加利用!
以青兗牧府名義,發布檄文!
痛斥劉表、黃祖“陰施冷箭,戕害忠良”,袁術“見死不救,落井下石”!
為孫堅正名!
此舉雖不能改變局勢,但可提振孫策殘部士氣,在道義上占據高地,並給袁術、劉表製造壓力。
密令程昱使者,私下接觸孫策及程普、黃蓋等老將,傳達口信:
“若魯陽難守,江東難行,可攜家眷暫避青州。
臨淄城內,必有孫氏一門安身立命之所,衣食無憂,保其周全。”
這是給孫家留的一條退路,也是劉複對孫堅這位血性盟友最後的支持。
“諾!”
程昱等人領命而去。
劉複獨自走到窗前,推開窗戶。涼氣的湧入,讓他精神一振。
他望著南方,仿佛能看到魯陽城外那素白的靈幡和孫策年輕卻充滿仇恨與悲愴的臉龐。
“孫伯符……莫要學你父親,隻知剛猛,不曉權變。
這亂世,活下去,才有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