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們則在草原上修建寺廟與道觀,傳播佛教與道教的思想。
他們向鮮卑部眾講解因果報應、善惡有報等觀念,勸人為善。
同時,他們還利用醫術為鮮卑部眾治病,受到了鮮卑部眾的歡迎。
佛教中的“慈悲為懷”與道教中的“順應自然”等思想,也與草原部落的生活理念相契合,逐漸在草原上傳播開來。
一次,漠南的一個鮮卑部落爆發了瘟疫,許多人染病身亡。
僧道們得知後,立刻前往該部落,用草藥為患者治療,並舉行法事,祈求平安。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瘟疫終於得到了控製。
該部落的首領深受感動,親自前往受降城,向程昱表示感謝,並表示願意讓部落的子弟全部進入學館學習宋國文化。
隨著文化教化工作的深入,宋國文化在草原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鮮卑部眾開始學習宋國人的生活方式,穿宋國衣服、說宋國話、寫宋國的人越來越多。
同時,很多普通的宋國人也從鮮卑部落學到了騎馬、射箭等技能,雙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為了進一步促進胡宋民族融合,劉複下令允許並鼓勵胡宋通婚。
他認為,胡宋通婚不僅可以增進雙方的感情,還可以打破隔閡,實現真正的融合。
以後才會成為真正的宋人。
詔書傳到漠南與漠北後,程昱與太史慈積極響應。
他們在各地張貼告示,宣傳胡宋通婚的好處,並為胡漢通婚的夫婦提供獎勵,如糧食、錢財、土地等。
起初,胡宋通婚的人並不多,因為雙方都存在一定的顧慮。
宋人擔心鮮卑人的生活習慣與自己不同,難以相處;
鮮卑人則擔心宋人看不起自己,受到歧視。
為了打消雙方的顧慮,程昱與太史慈以身作則。
程昱為自己的兒子娶了一位鮮卑部落首領的女兒為妻。
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胡宋青年開始相互交往,產生了感情。
在受降城,有一位名叫李剛的宋人農民,他與一位名叫拓跋蘭的鮮卑女子相愛。
李剛擔心自己的父母不同意,拓跋蘭也擔心部落的人反對。
程昱得知後,親自前往李剛家與拓跋蘭所在的部落,勸說雙方的家人與部落首領。
他向他們講解胡漢通婚的好處,說這不僅可以增進兩個民族的感情,還可以讓他們的後代繼承雙方的優點,成為有用之才。
在程昱的勸說下,雙方的家人與部落首領終於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婚禮當天,程昱親自為他們主持婚禮。
婚禮上,既有宋人的禮儀,如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等,也有鮮卑人的習俗,如喝馬奶酒、跳鮮卑舞等。
這場婚禮辦得熱鬨非凡,吸引了許多胡人宋人百姓前來觀看。
從此以後,受降城的胡宋通婚現象越來越普遍。
在朔方新城,太史慈也為一對胡宋青年主持了婚禮。
新郎是一位宋國商人,名叫王強,新娘是一位鮮卑部落的女子,名叫慕容雪。
王強在朔方新城做生意時,與慕容雪相識相戀。
太史慈為他們的婚禮送上了賀禮,並鼓勵他們婚後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為胡宋融合做出貢獻。
因為漠南已經基本穩定,所以程昱被召回,繼續任他的戶部尚書,高攬被任命為新的漠南都護。
這天,宋國君臣又在開朝堂大會。
戶部尚書程昱率先出列,奏報北伐前後數年錢糧消耗甚巨,如今雖國庫充盈,然亦需開源節流,休養生息。
兵部尚書則言,雖北疆暫平,然駐軍耗費亦是不小,長途轉運糧草,雖然如今路途因為水泥路的修建方便很多,但損耗依然驚人。
端坐於龍椅之上的劉複,靜靜聽著臣僚的奏報,目光卻已投向了懸掛於殿側的巨幅輿圖,那上麵,不僅標注著大宋的疆域,更勾勒出西域諸國、漠北草原乃至更遙遠地方的輪廓。
“諸卿所言,俱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