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軟、李墨等人聞言,眼中瞬間燃起了希望。
李墨激動地說:
“真的嗎?那太好了!我早就厭倦了汴京城的生活,想去外麵看看。
如果西域真的有機會,我願意去試試!”
“我也去!”
王軟也堅定地說,
“就算不能做官,能在西域闖出另一番天地,也比在汴京城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強!”
其他幾個文人也紛紛表示,願意跟著商隊去西域。
他們開始圍著商人,詳細詢問西行的路線、需要準備的物品、以及西域的生活習慣等。
商人耐心地一一解答,並給他們推薦了一支即將西行的商隊,說這支商隊的掌櫃為人和善,經常帶著文人去西域,能給他們提供不少幫助。
幾日後,王軟、李墨等人收拾好行囊,背著書籍和筆墨,加入了西行的商隊。
當商隊離開汴京城,朝著玉門關的方向前進時,他們站在馬車上,望著遠方的天空,心中充滿了期待。
“兄弟們,咱們此去西域,一定要好好乾,寫出最好的文章,讓中原的人都知道西域的風光!”
李墨高聲喊道,聲音裡充滿了豪情。
“對!咱們要在西域闖出一片屬於咱們文人的天地!”王軟也激動地說。
商隊緩緩前行,消失在遠方的道路上。
隨著越來越多的失意文人學子西行,西域的文化氛圍逐漸濃厚起來。
他們在西域開設學堂,教授中原文化;
他們遊曆西域各地,寫下大量的詩歌、文章,記錄西域的風土人情;
他們還將西域的文化、故事帶回中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融合。
“西域熱”的興起,讓汴京城變得更加繁榮、開放,也讓大宋與西域的聯係更加緊密。
時光飛逝。
大宋十一年,夏,於闐國都。
位於城西一隅,昔日清虛子等人設攤施藥、宣講《道德經》的空地上,如今已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夯土聲、鋸木聲、匠人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取代了往日的誦經與問答。
一座中原形製的建築已初具雛形——高台基、木構架、青瓦覆頂,雖不及中原名觀宏偉,但在遍布土坯拱頂建築和佛寺金頂的於闐城中,顯得格外獨特而醒目。
這正是天師道在西域建立的第一座正式道觀,清虛子為其取名“昆侖北觀”,既點明地理位置,又暗合道教昆侖神山之傳說,寓意道法於此紮根,北望昆侖。
施工期間,吸引了大量於闐民眾圍觀。
他們對這種迥異於本地風格的建築充滿好奇,指指點點的議論聲不絕於耳。
“這些中原人道士,要在這裡蓋房子?看起來和我們的寺廟很不一樣啊。”
“聽說裡麵不供奉佛像,要供奉他們自己的神仙,叫什麼‘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