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和趙雲對視一眼,點了點頭。他們跟著阿羅憾走進大殿,殿內供奉著一尊金銅佛像,佛像前擺放著鮮花和水果。
僧侶們看到他們,熱情地迎了上來,遞給他們每人一杯清水。
“這是‘聖水’,喝了能消災解難。”
阿羅憾解釋道。
劉協接過水杯,輕輕喝了一口。
清水帶著淡淡的甜味,喝下去後,隻覺得渾身清爽。
他對著佛像深深鞠了一躬,心中沒有什麼祈求,隻是單純地對這異域的信仰,表達一份尊重。
從寺廟出來後,他們又去了塔克西拉的市集。
市集比邊境小鎮的更加熱鬨,攤位一個挨著一個,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色彩斑斕的玻璃珠子、奇異的香料、做工精巧的皮質小物件、還有來自安息的絲綢和羅馬的玻璃器皿。
“劉兄,你看這個!”
趙雲拿起一個玻璃珠子,珠子裡包裹著紅色的花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這玻璃的工藝,比中原的要精致不少。咱們帶些回去,說不定能賣個好價錢。”
劉協接過珠子,仔細端詳著:
“確實不錯。
不過開封已經有不輸這種工藝的東西了,咱們也不用急著進貨,先看看再說。
現在咱們宋國的技術進步極快,這種東西帶回去說不定就落後了。
皇宮已經有一種叫“玻璃窗”的東西出現了,據說是大塊的玻璃安裝到窗戶上能讓屋裡和屋外一樣亮堂……
報紙上也有一些介紹,說是這種技術已經遙遙領先。
反正咱們還要去其他城鎮,說不定能找到更好的。”
他們在市集裡閒逛著,時不時停下來和攤主交談。
劉協發現,貴霜人對中原的小商品很感興趣,尤其是刺繡手帕和銅鏡。
有個攤主看到劉協帶來的刺繡手帕,眼睛都亮了,非要用兩斤香料換一條。
“劉掌櫃,您這手帕上的花紋真好看!”
攤主是個中年婦人,手裡拿著手帕,愛不釋手,
“咱們貴霜的女子,最喜歡這種精致的東西了。您要是多帶些,我保證能幫您賣光!”
劉協笑著答應,和攤主交換了貨物。
他發現,這種小規模的以物易物,比大宗貿易更有趣——不僅能換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還能和當地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
傍晚時分,他們在市集旁的一家小飯館用餐。
飯館的老板是個熱情的貴霜人,給他們推薦了當地的特色美食——用香料燉煮的羊肉和烤得焦香的饢餅。
羊肉燉得軟爛入味,帶著濃鬱的香料味;
饢餅外酥裡嫩,蘸著酸奶吃,彆有一番風味。
“沒想到貴霜的食物這麼好吃。”
福伯一邊吃,一邊讚不絕口,
“比咱們在絲路沿途吃的乾糧強多了。”
劉協也點了點頭,他拿起一塊饢餅,慢慢咀嚼著:
“這裡的飲食和中原差彆很大,卻彆有一番風味。看來這趟西行,真是來對了。”
趙雲喝了一口當地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帶著淡淡的果香:
“我以前總覺得,中原的飲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