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哐當——!”
“林家木工鋪”,從清晨到日暮,就沒斷過熱鬨。新添的數控電鋸嗡嗡作響,鋸片劃過鬆木時濺起細碎的木屑,像撒了把金閃閃的細沙;老工人李大海蹲在木工台旁,正給餐館訂的餐桌打磨邊角,砂紙摩擦木料的“沙沙”聲,混著鬆脂的清香,飄出鋪子老遠;剛雇來的新工人老陳,戴著副老花鏡,手裡的鑿子正跟著建國學做卯榫,每一下都小心翼翼,生怕鑿歪了榫頭。
林建國穿著件洗得發白的藍布圍裙,圍裙角沾了圈木屑,卻顧不上拍。他手裡拿著張訂單圖紙,是市區“家常小館”老板訂的10套餐桌椅,要求“簡約耐用,一周內交貨”。圖紙上用紅筆標著尺寸,“桌長1.2米,寬0.8米,椅高0.8米”,是建業昨天熬夜整理的,連螺絲型號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老陳,榫頭得再鑿深兩毫米,不然拚起來會晃。”建國俯身指著木料上的榫眼,聲音溫和卻篤定,“你看這木紋,得順著紋理鑿,不然容易劈裂——咱做木工,最講究‘順勢而為’,急不得。”
老陳點點頭,趕緊調整鑿子角度,果然,這次鑿出來的榫眼平整又精準,木屑簌簌落在腳邊。他抹了把額頭的汗,笑著說:“林老板,您這手藝真是沒說的!我之前在彆的木工鋪乾,老板隻讓我釘釘子,哪學過這麼精細的卯榫活。”
“咱這鋪子裡,就沒有‘將就’二字。”建國直起身,揉了揉發酸的腰,“不管是小凳子還是大衣櫃,都得做得結實,客戶用著舒心,才會再來。”
正說著,林建業推著輛三輪車進了鋪,車鬥裡裝著剛從五金店拉回來的合頁、螺絲,還有兩捆烘乾的鬆木。他穿著件淺灰色夾克,袖口磨出了點毛邊,卻洗得乾乾淨淨,手裡攥著張采購單,額頭上沾了點灰塵,是剛才搬木料蹭的。
“哥,合頁和螺絲都拉回來了,比上次便宜了三分錢一個,鬆木是劉老板特意留的,烘乾透了,沒一點空心。”建業把采購單遞過去,語氣裡滿是興奮,“剛才路過裝修隊,王隊長說以後他們的家具活都包給咱,還說下周就來訂20套衣櫃!”
建國接過采購單,掃了眼上麵的數字,嘴角忍不住上揚:“建業,你越來越會辦事了!跟五金店砍價,跟裝修隊談合作,比我強多了。”他指了指鋪子裡堆得半滿的訂單,“你看,從上個月到現在,訂單就沒斷過——‘家常小館’的10套餐桌椅,王奶奶介紹的5個小馬紮,還有物業補訂的3張長椅,我一個人帶著大海根本忙不過來,現在加了老陳,再添台新電鋸,正好能接下裝修隊的大活。”
說起添設備,建業眼睛更亮了:“哥,我昨天去鎮上設備店問了,有台二手的數控開料機,才用了半年,老板要價8000元,比新的便宜一半!我跟老板談了,要是今天定,還能送套新鋸片,咱要不要去看看?”
“走!現在就去!”建國放下手裡的鑿子,招呼老陳和大海,“你們先把‘家常小館’的餐桌料下好,注意尺寸,我跟建業去趟設備店,很快回來。”
設備店在商業街儘頭,老板是個五十多歲的大叔,正蹲在門口修電鋸。看見建國和建業,趕緊笑著迎上來:“林老板,你可來了!那台開料機我給你留著呢,性能好得很,比手工開料快三倍,還精準!”
建國繞著開料機轉了圈,伸手摸了摸機身,沒一點鏽跡,試了試開關,鋸片運轉平穩,沒一點雜音。“老板,這機器確實不錯,就是價格能不能再讓點?我這鋪子裡剛雇了人,資金有點緊。”
老板猶豫了一下,看了眼建業,又看了看建國:“林老板,我知道你實在,之前你幫我修過木工台,我記著情呢!7500元,送你套新鋸片,再幫你送到鋪子裡,咋樣?”
“行!謝謝老板!”建國爽快地答應,當場付了定金,約定下午送貨。
從設備店出來,建業忍不住說:“哥,你這砍價本事也厲害!7500元買台開料機,太值了!以後開料不用手工鋸,省不少力氣,還能多接活。”
“咱花錢得花在刀刃上。”建國拍了拍建業的肩膀,“這開料機雖然是二手的,但性能好,能省不少工時,以後接大訂單就不用愁了。不過咱也不能依賴設備,手工的卯榫還得做好,那是咱鋪子的招牌。”
下午,開料機準時送到木工鋪。李大海和老陳趕緊幫忙卸貨,曉陽也放學跑過來湊熱鬨,踮著腳想摸機器,被建國笑著攔住:“小心點,鋸片還沒裝,彆碰著齒輪。”
裝機器的師傅調試好後,建國試著放了塊鬆木進去,按下開關,機器“嗡”地運轉起來,沒一會兒就把木料開成了平整的桌麵板,比手工鋸快了不止三倍。大海和老陳看得直點頭:“有這機器,以後乾活快多了!”
設備添好了,工人也齊了,建國跟建業商量著分工:“以後我主要管生產和技術,教工人做卯榫、打磨,保證家具質量;你負責管理和采購,接待客戶、記錄訂單、買材料,再跟老客戶多聯係,爭取多接回頭活——咱兄弟倆分工明確,效率能高不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業趕緊點頭:“哥,我聽你的!明天我就去跟裝修隊簽合同,再去五金店訂批合頁,保證不耽誤生產。”
接下來的日子,木工鋪裡更是熱火朝天。建國帶著大海和老陳,每天忙著開料、做卯榫、組裝家具,新添的開料機派上了大用場,“家常小館”的10套餐桌椅,隻用了四天就做好了,比約定時間提前了三天。
送貨那天,“家常小館”的老板看著嶄新的餐桌椅,摸著光滑的桌麵,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林老板,你這活做得比我預期的還好!桌腿穩當,桌麵沒一點毛刺,以後我再開分店,還找你做家具!”
老客戶的認可,加上裝修隊的大訂單,讓木工鋪的生意越來越旺。沒過多久,建業又雇了個年輕的小工,叫小楊,專門負責打磨和打包,鋪子裡的人手更足了。
每天中午,趙秀蘭都會來送午飯,保溫桶裡裝著燉肉、炒青菜,還有熬好的綠豆湯。看著工人們吃得熱火朝天,她笑著說:“建國,建業,你們兄弟倆真是能乾,把鋪子裡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媽今天還說,要給你們做兩雙新布鞋,乾活舒服。”
曉陽也會跟著來,幫著遞工具、掃木屑,偶爾還會給工人們唱首剛學的兒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老陳常說:“林老板家的日子,比我家還熱鬨!跟著你們乾活,不光能賺錢,還舒心。”
月底算賬時,建業拿著賬本,興奮地跑進鋪裡:“哥!這個月咱淨賺了2萬!比上個月多了一倍!裝修隊的20套衣櫃定金都收了,下個月肯定能賺更多!”
建國接過賬本,看著上麵的數字,心裡滿是踏實。他想起剛開鋪的時候,隻有幾張小凳子當樣品,每天守著鋪子等客戶;現在,鋪子裡添了新設備,雇了四個工人,訂單排到了下個月,兄弟倆分工明確,家人支持,日子過得比蜜還甜。
傍晚收工時,建國站在鋪門口,看著夕陽把“林家木工鋪”的招牌染成暖橙色,聽著裡麵傳來的電鋸聲、工人的談笑聲,還有建業跟客戶打電話的聲音,心裡突然明白:木工鋪能有今天,不是靠運氣,是靠兄弟齊心,靠踏實肯乾,靠對手藝的敬畏——不管添多少設備,雇多少工人,這份“做實在活,賺實在錢”的初心,永遠不能丟。
建業走過來,遞給他一瓶涼茶:“哥,彆站著了,回家吧!媽說今天燉了雞湯,等著咱們呢!”
建國接過涼茶,喝了一口,涼絲絲的甜味在嘴裡散開。他拍了拍建業的肩膀:“走!回家!跟媽和秀蘭說說,下個月接了裝修隊的活,咱再好好慶祝慶祝!”
兄弟倆並肩往家走,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長長的,落在商業街的石板路上。遠處傳來趙秀蘭喊他們吃飯的聲音,混著木工鋪裡還沒散去的鬆香味,把這個春天的傍晚,襯得格外溫暖、踏實。而“林家木工鋪”的燈光,還亮了很久——那是建國和建業在整理明天的訂單,為即將到來的大活,做著最充分的準備。
喜歡拆遷後,我家靠吃瓜暴富了請大家收藏:()拆遷後,我家靠吃瓜暴富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