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高考填報誌願的日子。這個年代都是先報誌願,等高考成績出來之後各個大學再從報考本校的考生中擇優錄取。
俞子傑是保送生,不需要參加考試。他和張先生商量之後,直接填報了京都大學的曆史係,大華國古代曆史專業。101中學的葉校長等人都大為不解,現在普遍流行的一句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俞子傑的數理化成績這麼優秀,難道不應該選擇這些專業,學成以後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做貢獻嗎?
麵對葉校長他們的疑問,俞子傑給出的答案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自己要從曆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為國家的長期繁榮昌盛獻計獻策。這個高大上的理由一拿出來,再也沒有人敢對俞子傑的選擇提出質疑了。
俞子傑在心中暗笑,“小爺我可是經曆過上一世的觀念大碰撞時代的,政治正確這一招難道還不會玩兒嗎?”
其實他的真實打算是,大學畢業以後繼續跟著張先生混,到故宮博物院或者是書畫協會之類的單位裡去掛一個閒職,先和文化藝術界的大腕兒們混一個臉熟。等到大風暴來臨之際,再想辦法把那些有真才實學和文人風骨的大師們送到港島城去保護起來,改變他們在上一世地球位麵上的悲慘結局,為大華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傳承儘自己的一份力。
因此,俞子傑從來就沒想過要老老實實地待在京都大學裡麵讀書。但是怎樣才能既時間自由,又能順利完成學業呢?俞子傑自己想不出辦法來,隻能又來打張先生的主意了。
不得不說,張先生這塊金字招牌確實好用。他帶著俞子傑直接找到了京都大學的校長馬寅初先生,提出讓俞子傑在大學裡自由選擇課程和安排上課時間的想法。
馬先生是大華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教育家和人口學家。雖然在俞子傑上一世的地球位麵上,社會上很多人對馬先生的私人生活和他提出的“控製人口增長”理論頗有爭議,而且在大華國一度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也確實在執行層麵上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但在俞子傑看來,馬先生作為搞理論研究的學者,還是具有相當大的成就的。理論研究是宏觀性的東西,落實到具體的執行層麵,“計劃生育”專職乾部把懷胎七八個月的孕婦綁到醫院去打胎,到超生的農民家裡麵去搶糧食、搶牲口,這種黑鍋總不能讓研究理論的學者來背吧。
雖然有了張先生出麵擔保,但馬校長的治學理念還是非常嚴謹的。他讓人找來了俞子傑的保送資料,仔仔細細審閱了一遍之後,又讓俞子傑現場做了一套京都大學入學摸底考試試卷。等俞子傑做完所有的卷子後,馬校長又派自己的秘書去把曆史係主任高鬆栓教授和著名的宋史專家鄧廣銘教授請了過來。
兩位教授一進門,就看見了坐在馬校長旁邊的張先生,大家彼此都是熟人,一陣寒暄問候之後,張先生把俞子傑介紹給了兩位教授,並講明了自己的來意。
張先生講完之後,馬校長就把俞子傑做的試卷遞給了兩位教授,開口說道
“老高,老鄧,我剛才已經替你們初步考較過了,的確是一棵好苗子,這孩子今年才十三歲,稱得起是少年天才,你們看看這件事情該怎麼處理。”
高、鄧兩位教授一邊瀏覽試卷,一邊頻頻點頭,高教授率先表態道
“張先生收的弟子,自然是不會差的,於小友這種少年天才肯到我們這裡來讀書,真是與有榮焉呐。孔老夫子早就說過了,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覺得這件事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商量的,於小友今後願意什麼時候來,想聽誰的課都可以,隻要每一科的結業考試能過關就行了”。
俞子傑趕忙站起來給高教授鞠了一躬,“謝謝高先生,高先生謬讚了,‘小友’一詞小子我確實當不起,先生以後還是叫我‘子傑’吧。”
“哈哈哈”,鄧教授在一邊笑了起來,“你這個小家夥,還挺懂得謙虛的,學問不分先後,達者為師,我看你的文字和曆史功底都厚得很呐,特彆是英文,比我們學校裡那些留洋回來的教授們都不差,張先生的弟子果然是不同凡響啊!”
“我讚成高教授的意見,你隻要能修夠學分,課程和時間都由你自己選擇,其他專業的課你也可以去聽。我們學校自蔡元培校長開始,就始終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治學理念,我倒想試試,能不能把你培養成一個知識麵廣博的通才。”
“另外,我本人是研究宋史的,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願意收你當入室弟子,你看怎樣?”
還沒等俞子傑答話,張先生就跳了起來,“好你個老鄧,居心不良啊!搶弟子居然搶到我頭上來了!”
“哈哈哈。。。”,在幾個半截子老頭的大笑聲中,俞子傑在京都大學裡劃水的事情算是敲定了。
喜歡年代,世家少爺自逍遙請大家收藏:()年代,世家少爺自逍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