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槍》會成為路川一生難以辯解的痛。
這是他職業生涯的起點。
帶給了他榮耀。
更是他人生汙點的開始。
永遠釘上了恥辱。
薑聞風格明顯到根本不需要思考。
這片子不是薑聞拍的還能是誰拍的?
所以,路川其實一開始就是被人捧到了他本不該達到的高度。
德不配位,名不副實。
路川受不了這樣赤裸裸的嘲諷,更難以接受張昭對他的全麵否定。
兩人通過采訪、文章針鋒相對!
劉奕菲就充當傳聲筒,每天“通報”國內戰況。
“元青哥哥。
張總今天在報紙上又寫了一篇文章。
列出了不少細節佐證《尋槍》是薑導作品。
還替你總結出了藝術風格。”
“嗯?
還能幫我總結?”
“對,張總文章裡寫。
你的電影商業性很強,會製造懸念,通過故事展開和諸多細節推進懸念,觀眾會被吸引進去,欲罷不能。”
李元青覺得張昭果然不愧是紐約大學的高材生。
僅通過《彗星來的那一夜》等幾部作品便能找到李元青寫作故事的共性。
“國內有他撐著,我是真的放心。”
不過,總讓張昭一個人頂在前麵也不合適。
因此,李元青自己也寫了一篇文章。
<華國電影市場需要商業片,華國電影人更需要商業思維>
【想要擴大市場,商業片必不可少。
未來在華國,文藝片的地位會越來越式微。
所有成名導演要做好準備,以前在文藝領域的思維可能跟不上時代。
探討故事內核會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
快餐時代,營養會靠邊站,味道才是第一。
這個局麵會持續很久。
直到觀眾審美真正提高。
故事內核的重要性才會隨之提高。
屆時營養和味道會慢慢趨於平衡。
這一過程,某些死守傳統思維的導演、看不懂商業片運作的導演就會被淘汰。
以前的獎項能豎起金身。
可架不住觀眾對你們的一次次失望。
另外,導演也要有商業思維。
好片也要搭配好包裝好營銷。
不要一聲不吭,更不要對話題嗤之以鼻。
電影票房收割期很短,為了拿高票房,所有方法都要嘗試。
吆喝是小販小商的必備技能。
營銷也會變成新時代華國導演的基本素養。】
還是和之前一樣。
李元青仗著未來的記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超前眼光。
兩個導演之間的爭論算得了什麼?
站在整個市場俯瞰全局才顯得有氣魄。
和路川拌嘴太跌份。
李元青自始至終,眼裡裝下的都是整個華國電影!
這篇文章被張昭放在了青奕公司官網,打印出來供公司員工內部傳閱。
不出意外,也順利流傳至業內業外。
小鋼炮看見後不停嘖嘴。
“上次的賭約還沒結果,這小子又開始指點江山。”
雖然語氣裡儘是戲謔,可文章內容,小鋼炮很服。
他對未來的預測也大差不差,而且他本人也很希望未來就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自己被主流電影界排擠已久。
若是商業片時代到來,以自己在商業片領域的成就,他有可能成為“內地第一人”。
畢竟還有香江那群商業環境成長起來的導演,相比於他們,自己落後一點,相比於內地其他導演,自己領先的不止一點半點。
陳紅把報紙遞給了陳詩人。
陳詩人看完文章莫名有股煩躁。
好像這其中的內容與他息息相關。
可他又不知道哪部分內容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