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張昭要爭取的是青奕公司從上到下的信任。
那李元青想到的掌控辦法就是獲得從上到下的崇拜。
這一點,他具備天然的優勢。
隻要這些年輕人接觸了影視行業。
都會天然信服李元青所取得的成績並將其視為權威。
因為他用電影,一次次征服洋人。
當下時代,華國人真的缺乏民族自信心。
隻要是能把外國人唬的一愣一愣,甭管什麼內容,大家都將其奉為圭臬。
對應的人物更是捧上神壇。
李小龍、房龍、李連傑還有李元青這些有成績的,更是如此。
看著這些雙眼儘是小星星的員工們,李元青心下稍安。
還好,自己在青奕公司的影響力,無人能夠撼動。
不過,在和寧昊的交流中,這一套未必管用。
寧昊當然很羨慕李元青。
對方比自己小七歲,從小含著金湯勺長大,還沒成年就在影壇取得成就。
現在更是被好萊塢各大影視公司奉為座上賓。
想拍什麼就拍什麼。
不像自己。
《香火》出售的版權費僅夠覆蓋成本以及前往柏林的宣傳支出。
本想著靠國內票房回點血,沒想到撞上大事件。
到現在,沒有公司願意接受該電影的發行。
青奕公司迄今為止尚未組建發行團隊。
自家沒有能力,高價支付彆家公司發行費又好像很虧。
思來想去,張昭決定將該電影上映計劃延後。
這是個很拙劣的借口,寧昊聽得懂。
不出意外,這部電影永遠不會在電影院與觀眾見麵了。
可寧昊是個倔脾氣,或者說他自認為是個藝術家,該有一點藝術堅持。
於是,他帶來了《綠草地》。
寧昊把寫好的劇本交給李元青,懷著忐忑心情等李元青看完後才出聲。
“李導。
我已經去過一次柏林了,輕車熟路。
若是把這部電影帶到柏林去,我有信心能把投資款賺回來。”
李元青慢慢合上劇本。
一眼就能看透的文藝片,兼具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之風。
能不能拿獎,就看導演的水平,最終將其拍成什麼樣。
寧昊是有水平,可他在文藝片領域的天賦有限。
從《香火》就能看出來,實驗性很多,可創新性並不強。
“你這次打算花多少?”
寧昊下意識看了身邊人邢愛娜一眼。
接著便報出五十萬華幣的預算。
“五十萬全花在刀刃上,差不多就能拍好了。”
五十萬華幣。
李元青隨手寫張支票就能滿足寧昊的心願。
可他不打算一點條件都不談就交給對方。
之所以要投資寧昊,是為了打響“未來計劃”,吸引國內年輕電影人投身青奕。
但《香火》未能順利完成目標。
那筆千萬資金,還靜靜的趴在銀行吃利息。
這個局麵,張昭沒有能力將其打破,他沒有破罐子破摔,而是趨向保守,將資金留住,靜靜等待市場冒出下一個值得投資的年輕電影人。
當然不能說張昭的行為是錯的。
他完成了“守家翁”的職責。
而現在,李元青不滿當下現狀想要改變。
又恰好,他有改變的能力。
“五十萬不多,投給你不是不行。
可你畢竟是第二次拍電影,相比於第一次的十萬也翻了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