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醫生為首的一批專家,在經曆了雲朵的威懾和沈棠的強硬拒絕後,
非但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要揭開“奇跡”背後秘密的決心。
他們不再滿足於小範圍的私下議論,而是決定采取更正式、更具影響力的行動。
幾天後,在總院一間中型會議室內,
一場氣氛凝重的內部研討會悄然召開。
參會者除了王醫生等幾位親曆者,還有總院院長、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
以及特意從京城請來的、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的幾位學科帶頭人。
會議由院長親自主持。
院長麵色嚴肅地開場:
“今天召集各位專家來,是想就近期陸錚副師長及其戰鬥夥伴雷霆的異常快速康複案例,進行一次內部學術探討。
目的是厘清事實,探討其醫學意義,
以及……如何處理由此引發的一些……爭議和關注。”
他措辭謹慎,但“爭議”二字已透露出事態的不尋常。
王醫生第一個發言,他情緒依然激動,
但努力保持著學術化的外表:
“院長,各位同仁,陸副師長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
從瀕臨死亡到基本穩定,隻用了極短的時間,
這完全違背了創傷醫學和重症監護的基本規律!
我並非質疑沈工的能力,
但如此超常的現象,背後必然存在我們尚未認知的機理或技術。
作為醫學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探究真相!
這不僅是學術好奇,更關乎醫學倫理和可能存在的未知風險!”
他巧妙地將“好奇”提升到了“責任”和“倫理”的高度。
一位從京城來的李教授,
是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權威,推了推眼鏡,
語氣相對平和但同樣充滿探究欲:
“王醫生的話有一定道理。
奇跡固然值得慶幸,但科學需要可重複、可驗證。
如果確實存在某種高效的治療手段,無論是藥物、設備還是某種綜合方案,其價值無可估量。
但前提是,它必須是安全、可控、可被理解的。
目前這種完全黑箱的狀態,確實容易引發疑慮。
我認為,有必要在確保傷員絕對安全和尊重相關保密要求的前提下,
尋求一種更透明、更合作的溝通方式。”
另一位老專家,專攻創傷感染與修複,
歎了口氣:“我理解沈工同誌有保密要求。
但醫學進步離不開共享與驗證。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向更高層麵反映,
請求在更高級彆、更小範圍的專家小組內,進行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或方案評估?
這既是對傷員負責,也是對醫學發展負責。”
會議室內,專家們各抒己見,雖然角度不同,但核心訴求一致:
希望打破目前的信息壁壘,對“奇跡”進行某種形式的學術審視。
院長聽著眾人的討論,眉頭緊鎖。
他深知事情的複雜性,一邊是確實存在的學術價值和潛在風險,
另一邊是沈棠的堅決態度和可能涉及的更高層級機密,他感到壓力巨大。
“各位的意見我都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