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棠在研究院的工作,進入了一種更深沉、更紮實的狀態。
她的獨立實驗室成了一個小型的“學術沙龍”。
她不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而是經常邀請空氣動力所、材料所、電子所的專家過來喝茶討論。
茶杯是普通的搪瓷缸,
茶葉是部隊發的普通茉莉花茶。
但圍繞著她那張畫滿了氣動曲線和結構草圖的大桌子,
討論卻異常熱烈。
“老張,你看這個渦流發生器,如果改變一下安裝角度,對主翼上表麵流場的控製會不會更有效?”
“沈顧問,你這個想法好!但材料強度和熱變形要考慮,尤其是長時間超音速飛行…”
“李工,我記得有種新型陶瓷基複合材料,耐高溫和韌性都不錯,雖然貴,但可以先做小樣測試…”
“電傳飛控的算法是關鍵,容錯率必須極高!任何一個傳感器失靈,都要有備份策略…”
有時爭論得麵紅耳赤,有時又因為一個靈感的碰撞而撫掌大笑。
沈棠認真地聽著,記著,偶爾提出一個畫龍點睛的思路,總能引來一片讚歎和更深入的探討。
她像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著這個時代相對而言最頂尖的工程智慧,同時也用她超越時代的視野,subty地引導著討論的方向。
這種開放、合作、深耕細作的氛圍,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知識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難題在集體智慧下一點點被啃噬。
那架“概念機”的輪廓,在她和同事們的腦海中,
正一點點從虛幻的構想,
向著可觸摸的現實穩步邁進。
新小院裡,生活氣息愈發濃鬱。
錢教授徹底接管了廚房,他的巧手能讓最普通的食材煥發出驚人的美味。
今天是一鍋奶白色的魚頭豆腐湯,明天是餡料飽滿、皮薄如紙的小籠包,後天則是酥爛入味的紅燒肉。
蘇老爺子的氣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紅潤起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趙教授則把他的“工作室”搬到了院子裡陽光最好的角落。
除了繼續搗鼓他的航模,他還從部隊圖書館借來了一些過期的機械工程期刊,戴著老花鏡,看得津津有味。
有時看到興奮處,會拉著路過的陸錚或者來送菜的戰士,比劃著講解某個結構原理,也不管人家聽不聽得懂。
蘇老爺子則成了“後勤部長”和“聯絡官”。
他負責照料小院角落裡開辟的一小片菜地,天氣好時,會搬個小馬紮坐在門口,和路過的軍屬們嘮嘮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