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下了兩天,天氣轉涼。
大院的路麵變得泥濘,
服務社和食堂門口踩滿了帶泥的腳印。
孫誌強依舊忙碌,
穿著雨衣和膠鞋,
幫著食堂搬運秋菜,渾身沾滿了泥水,
卻依舊樂嗬嗬的,逢人便打招呼,還提醒帶孩子的家屬注意路滑。
這天下午,雨勢稍歇。
孫誌強推著一車菜幫子,準備運去養豬場往大院偏門走。
偏門外是一條土路,連接著附近的村莊和通往縣城的公路,平時除了運送泔水和垃圾的拖拉機,人跡較少。
在偏門哨崗登記出門時,
孫誌強“恰好”遇到一個推著自行車、車後座馱著兩個大筐的“老鄉”。老鄉的自行車陷在泥坑裡,正吃力地往外推。
“大叔,我幫您!”
孫誌強立刻放下推車,熱心地上前幫忙抬車。
“哎呀,謝謝解放軍同誌!謝謝謝謝!”
老鄉連聲道謝,口音帶著本地腔。
兩人合力把自行車抬出泥坑。
孫誌強順手從自己車上拿了幾顆品相不太好的白菜塞進老鄉的筐裡:“路上滑,帶點菜回去吃吧!”
老鄉千恩萬謝,推著車走了。
孫誌強也繼續推著他的車往養豬場方向去。
整個過程短暫而自然,
哨兵看在眼裡,隻覺得孫誌強同誌真是熱心腸。
然而,這一幕,被隱藏在附近鍋爐房二樓窗口、奉命監視的偵察員鷂子用望遠鏡看得一清二楚。
鷂子的眉頭微微皺起。他注意到幾個細節:
那個“老鄉”的自行車輪胎花紋很深,不像常在泥地裡走的舊車胎。
兩人抬車身體接觸的瞬間,
孫誌強的手似乎極快地在對方車把下的橫梁上抹了一下,
像是擦泥水,但動作有點刻意。
那老鄉接過白菜時,手指似乎也在孫誌強的手背上若有若無地碰了一下。
鷂子立刻將情況通過步話機低聲彙報給了在保衛處值班的陸錚。
陸錚眼神一凝:“盯緊那個老鄉!看他去哪!孫誌強那邊繼續正常監視,不要驚動!”
鷂子悄然翻出窗戶,
如同狸貓般潛入雨後濕漉漉的林地,
遠遠綴上了那個推著自行車的老鄉。
晚上,
孫誌強回到小屋,照例打開收音機。
今晚的短波信號似乎格外嘈雜,
他調了很久,
在一個充滿刺耳雜音的頻段停留了較長時間,
手指隨著雜音的節奏輕輕敲擊桌麵,神情專注。
之後,他在小本子上又記下了一行:“11.03,雨轉陰,東風2級,菜幫子已送。”
然後,
他將這一頁紙的一個角,
非常輕微地折了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小三角。
幾天後,
食堂果然“如傳聞中”改善了夥食,午餐有了一道油水很足的紅燒肉燉土豆。
這可是難得的硬菜,大家吃得滿嘴流油,紛紛誇讚食堂和後勤的同誌辛苦了。
孫誌強在食堂幫忙打菜,
給大夥兒勺肉的時候,手法精準,每人都是滿滿一勺,引得一片好評。
他一邊打菜,一邊和相熟的職工、戰士閒聊:
“聽說這豬是後勤處新聯係的供應點送的?肉質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