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指揮部的帳篷裡,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
汽燈嘶嘶作響,
映照著沙盤上那個標注著猩紅危險符號的洞口示意圖,
以及旁邊空氣檢測儀上不斷跳動的、令人心驚膽戰的毒劑特征信號數值。
防化分隊隊長聲音乾澀地彙報著最新勘測結果:
“…內部空間約兩百平米,分前後兩室。前室堆疊著大量木箱,部分腐爛,檢測到芥子氣揮發。
後室有金屬罐體,密封相對完好,但連接管路腐蝕嚴重,探測到沙林毒劑和維埃克斯毒劑的混合信號,濃度極高!
初步判斷,後室是核心儲存區,極不穩定,任何輕微震動或溫度變化都可能引發泄漏甚至爆炸!”
一位總部專家眉頭緊鎖:“常規方案行不通。大規模爆破,毒劑會隨衝擊波和煙塵大麵積擴散,汙染整片林區乃至下遊水源。
派人進入?風險無法估量,防化服在那種複雜環境下能否完全防護未知,且內部結構脆弱,作業難度極大!”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剛剛仔細研究完圖紙和數據的沈棠。
她穿著臃腫的防化服,看不清表情,但露出的那雙眼睛,卻異常沉靜,仿佛深潭。
良久,
沈棠緩緩開口,聲音透過麵罩有些沉悶,
卻字字清晰:“有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毒劑性質。沙林和維埃克斯屬於神經性毒劑,揮發性強,但遇強堿可水解失效。芥子氣是糜爛性毒劑,性質相對穩定,但遇高錳酸鉀等強氧化劑可被氧化降解。
第二,內部環境。洞口狹小,內部支撐脆弱,不適合大型機械和多人作業。”
她走到沙盤前,
用手指點著洞口和後室的位置:“我的方案是:分層、定點、化學中和為主,物理封閉為輔。”
前期在洞口搭建負壓隔離帳篷,
形成第一道屏障。
準備大量氫氧化鈉溶液和高錳酸鉀溶液,分彆用於中和神經性毒劑和氧化芥子氣。
然後使用遠程操控的機械臂,
可用現有工程機械改裝,在負壓帳篷內,
小心移出前室的腐爛木箱,移至帳篷外預設的深坑焚燒點,高溫焚燒可徹底破壞芥子氣。
對前室空間進行高錳酸鉀噴霧消毒。
接下來就是最危險的一步。
在後室金屬罐體上方岩層,秘密鑽探一個垂直小口徑孔洞,直通罐體上方空間。
然後,通過這個孔洞,持續、緩慢地注入高濃度氫氧化鈉霧化劑。
讓堿霧自然沉降、彌漫,與可能泄漏的神經性毒劑蒸汽發生水解反應,將其無害化。
同時,在洞口方向,對後室進行高錳酸鉀溶液噴霧,處理可能擴散的芥子氣。
待內部化學反應充分、持續監測毒劑濃度降至安全標準後,
向洞內灌注高強度速凝泡沫水泥,進行永久性物理封堵。
作業期間,
在下風口設立多道實時空氣監測點,
配備精銳防化小組待命。
所有人員輪換作業,嚴格限製暴露時間。”
這個方案,大膽、精細,充分利用了化學原理,
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直接接觸核心危險源的風險,也避免了大爆破可能帶來的生態災難。
專家們聽完,陷入沉思,快速評估著方案的可行性和風險。
“鑽垂直孔…工程精度要求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