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樓徹底與世隔絕,成為了院中之院。
厚重的窗簾終日緊閉,隻有排氣扇低沉的嗡鳴證明著這裡並非空置。
樓內,時間仿佛失去了意義,白晝與黑夜的界限模糊,隻有牆上掛鐘的滴答聲記錄著時間的流逝。
“利劍”小組的攻堅工作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
沈棠草圖上的構想雖然精妙,但落實到具體參數和材料上,困難重重。
最大的難題首先出現在發射筒材料上。
沈棠設想的是采用一種新型高比強度複合材料,
既要足夠輕便單兵攜帶,
又要能承受極高的膛壓和高溫燃氣衝刷。
材料組的小孫和小陳在實驗室裡泡了三天三夜,
嘗試了多種樹脂基體和纖維增強方案,
不是強度不達標,就是耐溫性不夠,
或者工藝過於複雜根本無法實現小批量生產。
“沈工,您看這個數據,”
小孫頂著兩個黑眼圈,指著記錄本上曲折的曲線,聲音沙啞,
“熱壓罐成型後,層間剪切強度還是不夠理想,
模擬膛壓測試到百分之七十就出現分層了。”
老周拿著一個失敗的樣品,
對著燈光仔細查看,
眉頭擰成了疙瘩:“這材料是輕了,可也太‘脆’了,戰場上磕磕碰碰,可靠性怎麼保證?”
沈棠看著疲憊的團隊成員,
沒有急於下結論。
她拿起失敗的樣品,用手指感受著材料的質感,又仔細查看了微觀結構照片。
“也許我們的思路錯了,”
她沉吟道,
“不一定非要追求單一的極致性能。能不能嘗試功能梯度材料的思路?
在承受高壓的關鍵部位用高強高模量纖維,其他部位適當降低要求,兼顧韌性和輕量化?”
這個思路讓眾人眼前一亮。
但隨之而來的是更複雜的工藝設計和計算。
小紅樓裡的燈光,又亮了一個通宵。
儘管保密措施嚴格,但小組成員總要吃飯。
食堂成了唯一能與外界產生微弱聯係的場所。
沈棠和團隊成員們總是錯開高峰期,坐在角落匆匆用餐,很少與人交談。
這天中午,沈棠去得稍晚,食堂裡人已不多。
她打好飯,剛坐下,一個身影就坐在了她對麵——是研究院黨委的齊副書記,一位平時笑容可掬、但眼神銳利的老革命。
“小沈啊,最近氣色不太好啊,要注意休息。”
齊副書記關切地說,
目光卻似有若無地掃過沈棠放在桌邊、印著“保密”字樣的文件夾,裡麵隻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演算草稿。
“謝謝齊書記關心,所裡最近任務緊,大家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