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優化,
係統雖然依舊簡陋,
但終於達到了一個“勉強可用”的臨界點。
沈棠和陸錚決定,在基地內部進行一次小範圍的實戰演練,檢驗成果。
他們選擇了基地入口處和主要道路交叉口作為監控點。
演練在一個夜晚進行,
由保衛處的戰士扮演可疑人員,
進行諸如徘徊、放置物品、異常接觸等預設行為。
監控中心裡,沈棠、陸錚、老周、老吳等核心人員緊張地盯著幾個顯示器。
“目標出現!入口處,黑色人影,正在靠近圍牆!”操作員報告。
屏幕上,一個模糊的人影被係統用紅色框標記出來。
“係統報警:目標在警戒區外徘徊超過設定時間!”
大家精神一振!係統起作用了!
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卻讓人哭笑不得。
一陣風吹過,樹枝晃動,係統報警:“動態目標!”
一隻野貓竄過路麵,係統報警:“快速移動小目標!”
一個戰士正常換崗路過,因為走得慢了點,係統報警:“異常滯留!”
整個晚上,
報警聲此起彼伏,
但十次裡麵有八九次都是誤報。
真正的“可疑人員”反而因為動作刻意模仿“正常”,有時被係統忽略。
演練結束,監控中心裡氣氛有些沉悶。理想與現實差距巨大。
老周有些沮喪:“這……這簡直草木皆兵啊!”
老吳揉著太陽穴:“算法還是太笨了,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威脅。”
沈棠卻笑了:“大家彆灰心!係統能發現目標,能報警,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誤報率高,說明我們的算法還不夠智能,需要更多的數據和更精細的調整。
但至少,我們證明了這條路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訓練它,用大量的真實場景數據去‘喂’它,
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
沈棠的話點明了方向。
接下來的日子,基地的工作重點轉向了數據采集和模型訓練。
他們錄製了基地在不同天氣、不同時段、不同人員活動狀態下的海量監控視頻,組織人員對視頻中的每一幀畫麵進行人工標注:
這是人,這是車,這是正常行走,
這是徘徊,這是放置物品……
這個過程極其枯燥和繁重,需要極大的耐心。
標注組的同誌們整天盯著屏幕,眼睛熬得通紅。
但所有人都明白,這些標注數據,就是喂養“天眼”、讓它變得聰明的“糧食”。
同時,算法組根據這些標注數據,
不斷調整模型參數,增加新的判斷規則。
例如,結合目標的大小和移動速度,
可以更好地區分人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