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
剛蒙蒙亮,基地小型會議室裡煙霧繚繞。
陸錚、高峰、沈棠,還有負責基地基建和後勤的幾位老同誌都到了。
沈棠把連夜整理好的數據圖表攤在桌上。
“陸副師長,高上校,”
沈棠指著圖表上一處用紅筆圈出來的波形,
“這是昨天下午三點左右,在考古發掘點附近記錄到的震動信號。你們看,它的頻率非常穩定,振幅微弱但規律,持續了大概三分鐘。這不像地質活動,也不像普通挖掘。”
負責基地地下管線維護的老工程師範師傅湊近看了看,
推了推老花鏡:
“咦?這個波形……是有點怪。
咱們基地這一片是花崗岩地基,平常施工放炮都不是這個動靜。
倒有點像……有點像小型電動機器在地下悶著乾活的那種震動,
還得是那種比較精密的機器。”
高峰眉頭擰成了疙瘩:
“考古發掘用的是鏟子、刷子,頂多是小型洛陽鏟,哪來的電動機器?
還在地下幾米深的地方?”
他看向沈棠,
“沈工,你的判斷是?”
沈棠沉吟一下:“單憑這個信號,不能下定論。
但結合秦教授出現的時機,和他對地下結構的異常關注,我覺得……有必要提高警惕。
我建議,以保護文物和確保施工安全為名,加強對發掘現場的監控,
尤其是……地下聲波和震動監測。”
陸錚拍板:“就這麼辦!老範,你安排幾個信得過的技術員,
帶上最靈敏的礦用拾音器,以檢查地下岩層結構安全為由,在發掘點周圍布點。
高峰,你派人配合,確保監控設備隱蔽安裝,數據直接傳到小紅樓技術組。這事要絕對保密!”
安排下去後,表麵一切照舊。
秦教授依然每天興致勃勃地指導發掘,
不時有“新發現”,還熱情地給圍觀的基地職工講解曆史知識,人氣很高。
這天,楊雪陪著沈棠去後勤處領材料,
正好碰上秦教授在跟管倉庫的老趙聊天。
秦教授拿著一本泛黃的舊書,指著上麵的插圖對老趙說:
“老趙同誌,你看這本縣誌記載,咱們基地後山這一片,在明清時期是重要的烽燧線路,地下很可能有相連的暗道係統。要是能找到入口,對研究古代軍事史可是大貢獻啊!”
老趙聽得直點頭:
“秦教授您真是學問大!等這邊挖完了,我幫您跟領導申請,去後山看看!”
楊雪在一旁默默聽著,心裡卻畫了個問號。